赴墟
在客家人的口语中,把乡镇称为“墟(也有称为圩的)”,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称为“墟日”,逢“墟日”时参与交易活动叫“赴墟”,就是北方人说的“赶集”。
老家所在的镇每逢墟日,全镇各村想去赴墟的村民都会早早起床,有的挑上种植的农产品,有的用自行车载上养的家禽,有的几家人凑份请上一部拖拉机,拉上需要交易的货物……从四面八方赶往墟场。
墟日的墟场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墟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的商店,另一部分是露天的地摊。从商品类别来分,有日杂行、布行、饮食行、猪肉行、猪花(猪崽)行等,另一类的小商贩则无固定场所,他们见缝插针,哪里有空位就在哪里设档,出售老鼠药、蚂蚁药、跌打药等,为了出售这些药物,他们会通过耍猴、变魔术等吸引大家的注意。还有一些“身怀绝技”的江湖人士,会表演单掌开砖、扭断铁条等绝活,表演完后,扬起手中的药膏,对着一堆看热闹的人群,大声吆喝:“祖传药膏,专治跌打损伤……”
童年的我对墟日情有独钟,总盼望着有机会随父母去赴墟。等机会来了,一大早起来,穿上平时难得一穿的新衣服,如果跟着母亲,要走路赶到墟场,路上要花上一个多小时,虽然路程不短,但一点也不觉得累,越走越高兴,巴不得早点赶到墟场。如果跟着父亲,还可以坐上自行车,自行车显得很老旧,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但很坚固,走在满是沙子的路上,稳稳当当的,清风徐徐从耳边吹过,心情无比舒畅。
最喜欢在新华书店里逗留,一本一本浏览玻璃柜里的小人书,都想买下来,但兜里没钱,父母也没有多余的钱,都是计划内的开支,很难为我买一本小人书。很多时候,我都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当然,高兴的事还是很多的。能吃上一碗家乡的特色小吃——肉丸河粉,也是很不错的。一个肉丸再加上一碗细细的河粉,配上葱、胡椒粉等佐料,美滋滋地吃下去,末了,还要在空碗里舔上两口,意犹未尽。吃饱了,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到卖老鼠药的地方转转,看看有没有魔术、杂耍等表演,既可以看看热闹,又可以作为谈资,回到村里,在小伙伴们面前“狠狠”地吹嘘一番。
在我的印象中,墟场小食店里经常围着一桌又一桌的人,他们是趁着赴墟,几个人合伙打牙祭的农民,我们这里称之为“打斗四”。往往在农忙之后,他们趁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几个人凑份子,在小食店里美美地吃一顿,喝上两杯当地酿制的白酒,天南地北、家长里短侃上一通。“降肚子(客家方言,吃饱的意思)”完了,尽兴回家,继续年复一年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说,墟场既是商品的交易场所,也是大家寻求快乐、难得放松的场所。
有时候,幸福其实来得很容易。记得当年家里养了几只鹅,墟日时,父亲拿到墟场卖了,给我们弟妹每人买了双拖鞋(那个时候经常赤脚干活、上学),我们都高兴坏了,穿上鞋子,左瞧瞧右看看,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时隔几十年了,仍然还记得当时那“幸福的一刻”。
时光荏苒,随着交易渠道的不断拓展,墟场的功能慢慢消退,昔日的热闹也不再,但赴墟所带来的快乐是难于忘怀的,永远定格在脑海中。
作者:贺超雄
上一篇:中共东江特委第一次党代会旧址
下一篇:冬天的田野(外一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