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时时想起东中

听说东源中学举办25周年校庆。我从杂乱的公文中抬起头,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校长说“咱们学校还是个年轻的学校”的声音。不过想到自己已经39岁了,也就释然了——东中已经走过青涩,迎来成长。

想回去看看。虽然仍在县城工作,但似乎“近乡情怯”,把东中当成自己的一个故乡了,不敢随意探访,免生故旧之情。不过,我倒时时想起东中。特别是近几年,工作繁杂,劳心劳力,就想回东中做个老师。毕竟,我经历了东中的成长,东中也见证了我结婚生子的快乐时光。

2006年,我刚当了一年的初中老师,忽然就被调入东源中学,教高中。那年我22岁,大学毕业第二年,风华正茂,有一肚子抱负要实现。

可惜现实有点窘迫——在原来的学校住的是套房,到东中当上了“厅长”,住教师宿舍的客厅。好在我也是苦过来的,全不当一回事。在客厅住了半年,去见校长,得一房,仅十多平方米,也好过木板隔出的客厅了。

房子虽小,但窗外是东江,这勉强算是一件幸事,让我怀念起大学宿舍窗外的终南山,一山一水,成为那几年大自然给予我的馈赠。东江边还是荒芜的沙滩,大桥还没建,对岸仍是散落的民房和青山。走到江边,看一条大江东流去,不息的流水让人安静。

东中的晚上也安静极了。学生休息后,整个校园忽然从琅琅书声变成万籁俱寂,耳朵里似乎还残留日间的喧嚣。“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里是“但余马达声”。夜里,推窗可见星星点点的船灯,听得到马达声。船虽是抽沙船,有点煞风景,但吟诵起“江枫渔火对愁眠”“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再装模作样拿起一本《夜航船》来读,勉强也可自诩读书人,自得其乐。更有意思的是,房间外的空调口不知道何时搬来一窝小鸟,日日听得到鸟鸣啾啾,但彼此未能相见。便只听这鸟鸣,也已十分有趣。

房间另一侧是“虎形山”,似乎没有官方的命名,大家都这么叫。2007年那一级的高一升高二,要分文理班了,学生们拿了一部相机,叫我在虎形山上帮他们照相,也跟我合影。这些照片在我的网盘里保存着几张,也是我年轻时的佐证。虎形山当时已郁郁葱葱,阻隔了教学楼和宿舍楼,隔出了清静世界。

下了班,我有时会和同事们出去溜达。可当时东源县城有什么可逛的!附近没什么小区,没有高楼大厦,东源广场还是荒地,商铺屈指可数,街上行人寥寥。就算是去市区吧,越王大道——那时还叫黄沙大道,倒也名副其实,两侧都是荒山野岭。

还是学校好。我还年轻,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时候除了教教书上的内容,还给他们讲点新闻,看看时文评论,有时偷偷放个电影。我记得2009年高二那个班,是我半道接的,可巧有不少学生是我在初中时教过的,故人相见,更是开心,这一届的学生我印象最为深刻。怕他们高三压力大,课间我跑到教室外面,和他们一起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

学生对我也挺好。2010年他们高三,那年9月我儿子出生,我请产假前一天的晚修,我到了班上,发现气氛不太对劲。班长忽然就推着一辆婴儿车走过来,上面满满当当都是小孩的玩具什么的,是学生们为我儿子准备的礼物。忽然就觉得当老师真好,特别幸福。

好像是第二年,我们正全力准备高考冲刺。也是一天晚修,我走刚进教室,他们忽然开始欢呼。黑板上写着:“祝老师生日快乐!”这帮家伙!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还准备了一段视频,每个宿舍的学生都凑在一起给我送祝福。我佯怒:“你们这帮家伙能让我清静一天就好了!”学生看出我暗自得意,纷纷起哄。

晚修时候,坐在教室里看学生在下面或用功或“摸鱼”,时不时叫几个家伙出来谈谈心。在教学楼之间的绿地上、走廊上、办公室里,师生对谈,可以聊学习,聊生活,也可以谈理想,谈未来。青年学生的身上永远澎湃着热血,那时的我也充满激情。学生信任我,我也相信他们,现在回想,旧梦一场。如今在朋友圈看到学生们过得十分精彩,颇感欣慰。

晚修下课了,到饭堂吃一碗米丝慰藉身心,在路灯下慢慢走回宿舍,听着路边虫鸣,仰望月光皎洁,感叹终于清静下来了。

倒是教师办公室似乎很难静得下来。几十个人的大办公室里,学生如入无人之境,来来往往,吵吵嚷嚷。不过教师办公室清静的是人际关系,不那么复杂,年轻的老师们搭伴外出、打球、聚餐,老教师们故作稳重又爱开玩笑,同事之间,相处融洽。

离开了学校,这种清静似乎消失了。日日伏案也好,协调沟通也好,林间调查也好,此间种种让人吃不消的往来,让我时不时想念起学校的清静来。

人生难得是清静。在学校,静下心来,安心学习、教书,确是幸事。

我想我还是会时时想起东中的。

作者:朱明堂






上一篇:痕迹
下一篇:大树的眼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