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我市扎实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铺好“惠民桥” 绘就丰收景

大雪已过,东源蓝口茶山仍是一片青绿。作为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河源市茶叶协会会长张建中率队到蓝口镇礤头村碧山春生态茶园开展“冬季茶园管理与春茶品质保证”现场教学活动,就茶园管理中土质沙质化、茶叶不耐泡等10个常见问题与茶农“面对面”交流。

“这次培训效果很好,农村科技特派员讲得很接地气,全部都是‘干货’,茶农们很感兴趣,学得也很认真,表示将把这些实用知识运用到茶园管理中。”碧山春生态茶园负责人陈泳言告诉记者,蓝口茶园能发展这么好,离不开这些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帮扶,他们经常上门了解我们种茶、制茶遇到的困难,通过现场指导、专业知识培训、疑难问题解答,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在他们的指导下,茶园经济效益也提高了。

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撑腰”让我市客家茶分外香。这是市科技局深入推进主题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在主题教育中,市科技局高位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全力破解农业技术“需求”与“服务”的对接瓶颈障碍,打通科技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有力有效支撑县镇村产业升级,引导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三农”聚集,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推动河源农业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这也受到了省科技厅的表彰和肯定,认为我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河源特色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新路。

张建中在茶场指导茶园管理。

农村科技特派员在东源县骆湖镇一养鸡基地指导养鸡技术。

“网格化”精细服务

烟雨茶山,有“技”更旺。这并不是张建中第一次到蓝口镇礤头村指导茶叶种植。今年3月24日,他冒雨到蓝口镇礤头村,从茶青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焙、提香等环节手把手指导当地茶农,助力当地春茶提质增效,其耐心细致又接地气的实操讲解获得了当地茶农的一致肯定,也坚定了茶农们制作好茶的信心和决心。

针对农业领域科技人才缺口较大的现状,主题教育以来,市科技局选优配强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网格化”服务模式,坚持市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实施“千名科技专家下千村”行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加速引育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实现特派员选派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记者了解到,开展主题教育以来,我市已建立了“省-市-县-镇”四级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计划在全市95个重点帮扶镇设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每个站匹配3名科技特派员,负责镇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常态化解决农户生产技术难题,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实现时间与空间全覆盖。这一效果是突出的。作为广东主要茶叶产区之一,我市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省排名均靠前,累计培育茶叶企业400余家,发展了紫金蝉茶,东源仙湖茶、康禾茶,龙川桂林茶,和平青州茶等特色茶品,河源客家茶已然成为广东茗茶中的“新秀”。今年11月17日至18日,第五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紫金县召开,我市“客皇蝉茶紫金蝉茶”(乌龙茶类)夺得首届中国蝉茶大赛“茶王”称号。

“组团作战”精准匹配

针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不畅,我市建立并完善了“三库一平台”(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科技专家库以及特派员管理平台),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搭建快捷、高效的线上服务通道,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有效化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关键问题。今年8月17日,来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宋敏、邓盾、容庭等深入东源县骆湖镇的一公司养殖基地进行鸡场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目前,“三库一平台”已征集科技成果503项、技术需求470项,通过平台精准匹配,促成63项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加快推进“三库一平台”县区建设全覆盖,进一步整合需求信息和创新资源,优化动态采集、审核入库、分类查询、智能匹配、跟踪出库等功能,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服务模式,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效果。

“揭榜挂帅”激发活力

受到岭南丘陵地貌因素的影响,我市土地细化程度高,种养产业结构分散,农户提出的技术需求也是“杂、散、乱”,农村科技特派员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很难做到精准匹配农户需求,成为阻碍技术下乡的瓶颈。根据农业技术需求的难度和投入体量进行归类和遴选,我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面上服务”模式,着力解决农业发展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中央引导地方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的引导作用,以“人才+项目”方式实施一批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紧紧围绕全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展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科技的加持,“青山”长出了“金叶子”,“绿水”养出了“金疙瘩”。在河源水产养殖行业,提到戴远棠,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现为河源市农业养殖本土人才唯一正高级职称人员,2008年作为技术人才引进我市,长期扎根基层,从事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是东源县乃至我市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带路人。作为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主题教育以来,戴远棠“揭榜挂帅”向澳洲淡水龙虾高效养殖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智慧渔业工厂化养殖、工厂化无抗养殖胡子鲶技术的推广示范等发起了“进攻”。

针对澳龙雌雄个体生长速度差别较大的情况,他开发SSR分子标记,对现有的种虾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多样性丰富的种虾进行繁育,提高虾苗的抗逆抗病能力。“未来,希望能基于澳洲淡水龙虾生长发育过程及病害情况,建立易操作可复制性强的繁育养殖标准,可适用多形式养殖模式,有效地全覆盖示范与推广。”戴远棠如是说,在稳定发展大宗品种的前提下,引导东源县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发展了本地塘鲺、三角鲂、斑点叉尾鮰、短盖巨脂鲤、龟鳖、罗氏虾、蟹、澳洲鳕鱼等名特优品种养殖。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主题教育,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由“单兵作战”向“组团作战”转变,进一步用好、服务好科技特派员。同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创新完善“县镇村发榜+地市组织选派+省级认定支持”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将自上而下的“菜单式”服务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订单式”服务,引导农村科技特派员着力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技术难点、痛点、堵点,努力开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新局面。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绿美河源 与您有缘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