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竹”资源 做“竹”文章 和平县上陵镇大力发展竹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竹。近年来,和平县上陵镇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围绕“全竹利用”“全链开发”发展竹产业,形成了“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新格局,让竹产业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的一把“金钥匙”。
翠山村扎实做好护笋养竹工作。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竹林风景线
沿着粤赣高速到达上陵镇高速出口,“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微风拂过,耳边不时传来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
在上陵镇,竹林四季常青,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宜居且适合发展旅游的绿美小镇。上陵镇林地总面积18.78万亩,森林总蓄积量40.78万立方米,其中,毛竹资源面积约12万亩,立竹库存量超过2400万株,年产毛竹400万株以上。翠山竹海森林公园主要以翠山村竹林为主,周边30多平方公里成片毛竹林,覆盖率高达83.5%,竹林内空气清新,含氧量是常绿阔叶林的1.5倍,素有“绿色海洋世界”之称,是和平县新八景之一。
“翠山竹海森林公园以‘识竹’‘赏竹’‘游竹’‘恋竹’‘美丽乡村’为主题,计划建设一条全长6.15公里的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的竹林绿道,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建成后将完善区域旅游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陵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陵镇土层结构很好,水资源条件也很不错,适合竹子的生长。”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江敬艳在一次专题培训上谈到,当前正是竹林管护的黄金期,要做好竹材结构的调配,“老中青”结合保护,更有利于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推动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
正值夏初,上陵镇翠山村的竹林里,一棵棵新竹生长旺盛,竹林焕发着勃勃生机。据介绍,为了更扎实做好护笋养竹工作,翠山村加大宣传力度,在竹林路口竖立保护竹资源警示牌、宣传牌,并安排了专门的巡视人员劝诫过往村民、游客不要破坏竹林。
翠山村是华南最大的毛竹生产基地,有竹林地约12万亩,每年可产出毛竹200万株以上,丰富的竹资源为当地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翠林竹制品加工厂是一家专门提供个性化定制竹产品的企业。生产车间内,一根根竹条经过开片、碳化、烘干、上胶、压制、裁边、抛光等工序后,被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竹工艺品。
“公司2013年开始投产,到目前为止开发的产品有十几种,产品主要销往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等地,年产值约为500万元。”翠林竹制品加工厂厂长蓝志林告诉记者,他们对竹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很有信心,为此今年还购置了新设备将产品加工得更加精致。
据了解,上陵镇现有竹制品加工企业3家。竹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让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在上陵镇瑞丰生态农场,一间独具特色的竹木小屋里摆满了提篮、提盒、竹篮、竹篓、竹椅等竹艺制品。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挖掘并展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未来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农场将依托上陵镇特色竹文化,成立竹制品加工坊,复原传承非遗阳明纸造纸技艺和传统竹制品制作工艺等,并将它融入到民宿经营和乡村旅游活动中,吸引游客参与,丰富游客的体验感,打造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保障竹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是关键环节。目前,上陵镇充分利用“双百行动”结对共建高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科研技术力量,从产业规划、产品研发、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更好条件。
“竹”不仅是上陵镇的一张名片,还是上陵镇推进乡村振兴的“利器”。在乡村振兴发展路上,上陵镇充分整合竹资源特色,大力发展笋竹贸易、流通和配套服务业,开发竹海观光、特色民宿等竹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培育竹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推动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
本报记者 曹志成 通讯员 陈鸿辉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