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进入发病高峰 专家提醒:及时给孩子接种疫苗
本报讯 记者 谢梦君 每年4至7月份、9至10月份为我市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前日,记者在河源各大医院急诊儿科了解到,4月以来,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加。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高发人群是5岁以下孩子,3岁以下宝宝要特别预防重症。”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利燕辉介绍,进入4月以来,急诊儿科每天都会接到数名手足口病患儿病例,目前,共接诊38例手足口病儿童病例,虽无重症,但仍需警惕,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口腔、手脚以及平时的状态,在出现疱疹,发烧,拒食,或者口腔疼痛、流口水等症状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据了解,手足口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约为2-10天,平均3-5天。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食欲缺乏等症状。患儿通常病情症状较轻,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传防所负责人高淑萍提醒,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中场所常出现暴发,目前手足口病并无特效治疗药。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儿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虽然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多达20余种,但重症、死亡病例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高淑萍建议,日常除了勤通风、多消毒、勤洗手等预防措施外,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EV71疫苗,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可以有效地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