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背后的文化与精神——读包丽芳小小说《擂台主》
在明末清初的中华大地上,濮阳的民间杂技已然成为了连接地域与文化的纽带。范县与台前县之间的擂台赛,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包丽芳的短篇小说《擂台主》便以此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杂技江湖的生动画面。
小说开篇便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擂台赛的宏大场面,各地的杂技艺人齐聚一堂,各展绝技。从青衣少年的火焰喷吐,到邯郸少女的水帘灭火,再到新乡大婶的花与盆的巧妙配合,无不展示了杂技的魅力与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而其中穿插的中年大汉与大婶的精彩对决,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让人们对杂技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欣赏。
而真正引人深思的,并非只是技艺的高下。在众多的挑战者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身高仅半米的孩童,他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更隐喻了杂技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赤手空拳、花舞袖、稳如磐石的表演者们,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技艺,更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而来自菏泽、聊城、泰安等各地的艺人,以及嵩山少林寺、濮阳大秦寺等寺庙的参与,更是突显了杂技艺术的广泛影响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当大雨倾盆而至,洪水威胁到范县的安危时,人们并没有只顾自己的安危,而是选择了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洪水。这其中,一位拿着画笔的县令郑板桥的出现,成为了故事的一个转折点。他不仅用画笔指出了洪水决口的方向,更是用智慧与勇气带领人们堵住了决口,挽救了范县的百姓。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郑板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功绩而自居擂台主,而是将这个位置留给了那些救灾有功的杂技艺人。他深知,杂技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承。他希望通过擂台赛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杂技,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杂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看到了他们对于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一传统艺术,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同时,《擂台主》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我们不应只看到眼前的得失,更应看到长远的发展与未来的希望。只有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
在故事的结尾,随着洪水的退去,人们回到了擂台赛的地方。而这次,擂台赛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技艺的较量,它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象征。郑板桥的举动,更是让濮阳成为了杂技艺人的家乡,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擂台主》是一部关于杂技、关于文化、关于精神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杂技艺人的坚韧与执着,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与魅力。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守文化、传承精神,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作者:龙晓初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