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我与《我与地坛》

生前,史铁生是一个靠轮椅行走,靠透析维持生命的人。自他的《我与地坛》面世,搅动文坛,震撼人心。

当年负责编发此文的姚育明曾经这样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与地坛》的影响仍经久不息,直到现在仍有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可以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作家韩少功曾经这样评论:“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这是一篇美丽而忧伤哲思散文,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亲情讴歌、吟诵和绝唱。全篇,三段笔墨:首先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后以凝重笔锋描写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最后深情叙述他与地坛无法切割的情感。地坛,在史铁生笔下,荒凉、孤寂,但并不衰败,是他的某种寄托,难以言表的精神乐园。

读罢,最动情的,也可说是最揪心的,是文中母亲对儿子“相爱不敢爱”、内心波涛翻滚而表面风平浪静的无奈言行。母亲知道,儿子自己的人生难题得他自己去解决,谁都代替不了谁。

这是一位大写的母亲。

《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对北京地坛公园的深情回忆,更是他人生哲学与情感世界的缩影。在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中,史铁生以其独特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她对残疾儿子深沉而无言的爱,如同地坛的古树一般,根植于心底,默默支撑着生命的重量。

史铁生的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但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在史铁生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而动人。她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不是通过华丽的辞藻来表达,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无声的陪伴、每一次默默的支持中。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多次提及母亲,尤其是在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母亲的身影总是如影随形。他描述了自己在地坛中的一次次沉思,而母亲则在远处默默等待,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与不舍,却又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这种深埋的爱,是无声的,却是最有力的。它不需要言语的点缀,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超越言语的存在。

史铁生在文中写道:“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段话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爱是不需要用言语来装饰的,它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母亲的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像是地坛中的古树,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却始终保持着沉默。这种沉默,不是无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母亲的爱,就是这样一种沉默的力量,它在史铁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强后盾。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心里自己也没有答案……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这样的细节,不令读者不动容,静默良久。

宽厚博大的母亲,虽然没在文字中占据太多的篇幅,但她那深埋的爱,却是整篇文章中最让人感动的部分。她的形象,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史铁生的人生道路,也温暖了无数读者的心。

母爱无言,深情无声,对残疾儿子不仅停留在博爱,还厚重理解,让读者内心波涛汹涌,潸然泪下。

反复阅读让我认知——《我与地坛》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坚韧的心灵之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让我们学会珍惜亲朋好友的善,身边人的爱,学会感恩那些在我们生命中默默奉献的人。

作者:丁一






上一篇:故乡有美好的故事发生
下一篇:大暑寻凉有妙趣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