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正人间——追忆《刘浩华全集》首发式有感
时光匆匆,从去年冬日到春夏远去,岭南炙热的天气已从立秋转入微凉。可我的心依然如炎炎夏日里的骄阳,热情奔放,胸中似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欲喷薄而出,去年冬日在图书馆举行的《刘浩华全集》首发式似乎仍历历在目。
“刘浩华是龙川县老隆镇涧洞村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广东省作协理事和河源市作协主席、名誉主席,是河源建市后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文学创作者,也是河源市作协的创立者之一。他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命运坎坷却从来没有向磨难低头……”我认真听着与会者对刘浩华先生生平的追忆,了解到刘浩华的文学成就在河源乃至广东均有一席之地,可我对他的作品知之甚少,着实惭愧,更是丝毫不敢怠慢,凝神倾听。其中市文联主席余笑梅、刘浩华先生子女等的发言令我印象特别深刻,让我觉得必须写下一些文字,觉得这是必须要做的事。
余笑梅肯定刘浩华百折不挠、勤奋刻苦的一生,特别提到刘浩华是位成功的作家,也是优秀的父亲,能以身作则,做到有责任有担当,以优秀的家风家教影响子女,培养了同样有担当的儿女,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优良的家风值得弘扬传承。说起作家的家风,自然而然想起了一门三进士、唐宋八大家独揽三席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我敬仰苏轼流传千古的才学,敬佩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品格,更折服于“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三苏家风。所以,当余笑梅提到刘浩华的家风时,我感到些许震惊。作家以文著书立说,人如其文,作家的思想、认知、观念会在作品里体现出来,影响力往往不止家庭和身边人,会通过作品的广泛传播影响一群人。一位作家的家风,值得我们珍视。
刘浩华先生的子女对父亲的一生给予高度概括,认为父亲一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他们影响至深,让他们终生受益。虽然农村的生活艰辛,缺衣少食,一家人只能挤在简陋的泥土房里过日子,但在子女心中,刘浩华一生勤奋好学,坚持阅读和写作,给他们营造了一个热爱读书、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一生遇到困难挫折,毫不气馁,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了他们奋发向上的志气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我同样来自农村,小时候也住过泥土瓦房,随父母在田里劳作,向绿水青山讨生活,日晒雨淋是常事,可我还是很难想象一介文弱书生要在那个特定年代生存的情景,但他不但做到了,还做得极好。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刘浩华克服重重困难走上文艺创作之路后,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不仅在文学的园地里扎根生长,也在教育子女的责任田里深耕细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样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春天做的事情秋天会有答案,刘浩华自身的言行就是播在子女心中的种子,子女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长成了大树的模样。
作者:白桂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