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牛峙山:灯塔盆地的乡愁坐标

位于万绿湖北岸的牛峙山,与南岸的桂山双峰对峙,是河源境内的著名山峰。清乾隆年间编撰的《河源县志》关于牛峙山有这样的记载:“在城北六十里蔡庄(现灯塔镇),高百余丈。泉清石秀,上有神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直以来,牛峙山是灯塔盆地,尤其是盆地中心区域灯塔、顺天、骆湖、双江、涧头等乡镇的地理坐标,也是当地人民的乡愁记忆。细究起来,牛峙山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声誉,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因道士徐学源在山上悟道修仙而被视为洞天福地,二是承载着一方土地生产生活的印记,代表着灯塔地区的人文积淀。

巉岩峭拔 林荫清越

牛峙山海拔827米,属九连山山脉山系,由南、中、北三座山峰构成。南峰为主峰,与中峰和北峰形成掎角之势,似三牛对峙而名“牛峙山”。牛峙山为岩山,巉岩累叠,嶒崚峭拔。险峻奇绝之外,又别具一番荣华敷弘的景象。丰富的岩壤孕育了多样的动植物生态系统,使牛峙山成为万物生长的家园。阴生苔蕨、灌木丛林、乔木苍盖丛杂交错,盛装妖娆,登陟于石径中,浓荫蔽日,杪风泠泠,如入超凡脱俗之境。兰花、野百合、山橡、乌桕、荷枫等名贵珍木随处可见,在主峰的东面,还有一片数百年树龄的古油茶林,每到秋冬季节,茶花盛开如沸雪翻腾,漫染山巅。当地村民把古油茶林称为“斋公林”,相传是元末明初由山上的寺庙僧人所植。

徐学源与平鼎大帝

在距离牛峙山山巅200米处,有一块突出悬崖的石台,形似燕子窝,是为“神坛”所在地。“神坛”历经数次修建,今为钢筋结构的矮小平房,主殿奉平鼎大帝神位。平鼎大帝在道教的神谱中并没有记载,想来应为当地民间的信仰之神。关于它的由来,不得不提道士徐学源。据当地村民讲述,徐学源出生于清代中期,为兴梅地区(今梅州市)一书香世家的饱学之士,因见当时社会黑暗,川楚白莲教横行,民不聊生,遂舍家修道,游方的脚步最后停留在牛峙山。在山上的“燕子窝”,徐学源奉平鼎大帝为道学神祇,平常扫洒耕种,樵薪执苦,以农人的勤恳劳作,在满目山岚中,磨砺沉重的肉身,成就仙风道骨。他带着一身的草木香,为山下村民施医送药,药理精湛,手到病除。徐学源仙逝后,村民把他葬在“燕子窝”旁。生前本是村民的守护神,死后,徐学源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世的神。而对于平鼎大帝,人们则选择了更为实用的功能:祈福消灾。于是每年,平鼎大帝的神位被请下山挨村巡游。灯塔地区打醮的传统,便来源于此。除了“文革”期间,它竟然风雨无阻地延续了200多年,至今仍是三年一醮,打醮的和来看醮的,加起来有上万之众。念经、拜忏、降符、奏表……热热闹闹的空隙,还有杂耍、山歌、戏剧表演,一场醮,成为民间隆重的节日和群众集体的欢娱。

关于牛峙山神坛,当地民间还流传有其他说法。一说祀玉鼎大帝,即传说中的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之一。二说祀牛峙山山神,即牛皮山阿公。根据成书稍晚的清同治年间的《河源县志》所载,神坛祀平鼎大帝最为确凿,其文字描述翔实:“牛峙山神庙,祀平鼎大王、天岳夫人二位尊神,声灵赫耀,祈祷立应,咸丰年间尝发神兵助阵御寇,附近乡民稍有衅端,或降诸乩或示之梦,神灵所至,兵销祸解。壬申,奉纶音,准赐封号曰:灵异太神。”由此可见,平鼎大帝神坛应该早于徐学源出现,是徐学源在山上修道,让平鼎大帝更贴近人世,以致后来声名更加显赫,被诏封为“灵异太神”。这样的人神互达,像一个绮丽的神话,模糊又通透,使牛峙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其混沌太清,又因其倨傲清奇,也使牛峙山成为流漾着繁星皎月的洞天福地。

“仙泉”与“牛皮”

在平鼎大帝神坛的右下方,有一口山泉。泉水在石壁罅隙汩汩冒出,形成一方天然的石井,因四季流涌不绝,又被称为“万人湖”。“万人湖”的存在,更添牛峙山的造化神妙。想来在此修道的徐学源,汲水之时总有朗月在手,年复一年安身且安心。如今“仙泉”的喷涌量要比过去清浅,村民道出的原因是曾有人将泉眼凿深所致。这样关于知足与贪心的故事,在民间十分常见,牛峙山“仙泉”也不免落入故事的俗套。对此,我们将信将疑,只好一笑了之。

另一个同类的故事,便是关于“牛皮山”的来历。牛峙山又名“牛皮山”,这个叫法比“牛峙山”来得更加久远。相传,过去山下村庄每年打醮时,山里总会走出一头山牛,作为法事活动的待客菜肴。村民相信,这是平鼎大帝在显灵。有一年,宰牛的村民动了私心,用自家的公牛调换了山里来的雌牛。就这么一念,使后来的打醮活动再也没有“神赐生牛”的幸运,人们看见的,是一张牛皮铺盖在高高的山崖。“牛皮山”的叫法,就是从那时流传开来。数百年来,这个似是而非的传说,飞扬生动。细究起来,应该是过去牛峙山有过野牛成群的景象,从而衍变出“神赐生牛”的传说景观。

山水清音,纵意所如。高高耸立于灯塔盆地上的牛峙山,是巍峨之山,更是让人远离喧嚣、净化身心的出尘之山。它以青碧的蓊郁,成为灯塔地区的美丽冠盖;以深厚的时光积淀,成为人们的美丽乡愁。

作者:十三蓍

 






上一篇:炸爆米花的记忆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