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老树新枝展新韵 “荔”争上游正当时 江东新区古竹镇推动荔枝产业升级促进“三产融合”

在江东新区古竹荔园里,荔枝树上结满了一个个手指头大小的荔枝果,惹人爱怜。看到满树荔果,最开心的莫过于荔农。古竹镇新围村有着数十年种植荔枝经验的荔农黎贵强兴奋地说,今年气候适宜,荔枝花开得特别好,果多且壮,预示着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古竹荔枝花多果多,将迎来丰收年。

嫁接:老树新枝成“新”景

作为“河源荔枝第一镇”,古竹镇的荔枝种植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前,上世纪90年代迎来黄金发展期,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列为“一乡一品”种植基地。北回归线穿境而过,东江滋养的湿润气候与昼夜温差,孕育出“水东-槎岭-四维-新围”长达30公里的荔枝种植带,3万亩连片果园曾是当地农户的“摇钱树”。全镇4.5万亩荔枝树以“桂味”“糯米糍”“妃子笑”为主,树龄多在10至30年。

据了解,古竹荔枝也曾遭遇过“寒冬”。2000年左右,因品种老化、管理技术落后等因素,古竹荔枝产业渐失光彩。好在,近年来,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东风,当地以“合作社+科研院校+农户”模式破局,将“仙进奉”“岭丰糯”“冰荔”等优质品种接穗嵌入老树枝干,累计改良2000余亩,带动万余亩老果园焕新。

记者在古竹镇水东村一荔枝园看到,一棵树龄10年的荔枝树被锯断主枝,削平截面被批次嵌入接穗,去年刚完成高位嫁接的新枝已抽出新芽。“这是第一批次的,这是第二批次的,这是第三批次的。”水东村党支部书记陈新伟告诉记者,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有根系,2年就能挂果,比新栽树苗缩短3-4年投产期,且能维持树冠规模,保障产量。这棵树嫁接得比较成功,第一批次的去年已挂果。古竹镇采用分批嫁接法,让农户“改良不减收”,通过嫁接改良,荔枝的甜度和产量都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荔枝的市场竞争力和果农的经济收益。

突围:“荔”争上游正当时

“这是1991年从东莞引进的品种,当时一棵树种下去有80元补贴。”在新围村五洲果场,60岁的黎贵强指着一棵30多年树龄的荔枝树说,今年的扬花情况非常好,是难得的“大大年”,就盼着7月有个好收成。

作为古竹最早规模化种植的农户,黎贵强曾见证荔枝价格的跌宕,但他对于荔枝产业崛起很有信心。“去年果园几千斤产量,增城老板来包园,30元/斤收走,人家到了广州就能卖八九十元。我们的果子不差,但是没有名气。”黎贵强说,要打通销路,让消费者知道古竹荔枝好,让更多人能够来到果园。广告打响了,不愁没人来,所以他认为当前关键的是要把“古竹荔枝”的名头打响。

在今年2月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江东新区提出,大抓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实力提质增效。就如何做优现代农业产业,提出要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和科技项目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葡萄、荔枝、甲鱼、岩茶、土鸡等种植种养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日前,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及河源智库专家组成调研组,对全市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及创客发动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在江东新区,调研组提出以当地种植的荔枝林为基础,打造“荔枝工坊”,生产荔枝干、荔枝酒等产品,延伸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古竹镇依托江东新区“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加速构建“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文旅特色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让每颗荔枝都成为串联生态价值、文化内涵、经济效能的“甜蜜纽带”,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促进“三产融合”。如今古竹镇正以荔枝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壮美画卷。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敏

 






上一篇:以青春热血助力“百千万工程” 河源市大学生助农电商实践赛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
下一篇:东源县积极探索“小田并大田”改革 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