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紫金县苏区镇“红”“绿”结合,探索典型镇建设新路径 让红色底蕴与绿色发展互促共进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紫金县苏区镇始终以系统思维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辖区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与优良的绿色生态禀赋,坚持“红”色文旅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激发镇域活力,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可持续的镇域高质量发展“苏区路径”。目前,苏区镇茶产业经济体量突破1000万元,带动12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真正实现了红色底蕴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互促共进。


苏区红屋。

产业为基,激活“红绿融合”新引擎

苏区镇坚持规划先行,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并深度融入典型镇建设中,以科学策划保障项目落地见效,紧扣“红色教育+绿色休闲”功能定位,特邀省规划院专家团队立足本土资源禀赋,编制形成《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乡镇建设规划说明书》,系统推进“1+4+7+9+N”典型镇建设任务。同时统筹文旅、农业、生态等专项规划,坚持微改造、精提升,依托红色遗址群规划“红绿交织”文旅线路,构建“一核引领、两带联动、两区并进”发展格局。

苏区镇立足“红+绿”资源禀赋,推动红色文旅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该镇依托红色苏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出“红色苏区革命传承探索之旅”研学路线,推动苏区革命旧遗(址)群纳入“紫金革命老区乡村红色之旅”“奔向海陆丰”“南粤红绿径”等多条省级精品旅游线路。聘请专业艺术文化团队重点策划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对“苏区红”主品牌logo及视觉、核心IP形象等进行设计,开发“苏区瓷”“苏区印记”等系列文创产品。近三年来,苏区镇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同步完善文旅配套设施,完成景区道路沥青化改造,充电停车位占比达27.7%,培育苏舍、沐林听风等“茶园+”特色民宿,加快建设红色文化主题乡村酒店,全力打造河源“红色文旅”体验强镇。

苏区镇还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强化青林峰、沐林听风等苏区茶企品牌影响力,推进茶树良种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标准化建设。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2500亩,茶产业经济体量突破1000万元。2024年,“青林峰茶”荣获“中茶杯”和“中国蝉茶大赛”双料“茶王”,观澜帮扶工作队全年助销农产品86.13万元,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该镇还通过创新“政企村”共建机制(政府统筹政策资金、企业引入技术投资、村集体整合资源落地),成功引进智慧农业技术,争取省直纵向帮扶资金590万元,总投资约1040万元的数智化生猪养殖示范农场项目在炮子村动工建设。该项目采取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绿色环保养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并预计可为村年均增收28万元。

文化为脉,塑造红色风貌新样板

苏区镇坚持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深挖红色底蕴,推动红色基因融入城镇肌理。该镇在入口通道、圩镇主街等节点融入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镇标等元素,将苏区特色嵌入公共设施。圩镇客厅集中展示历史沿革、“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效、远景规划及特色产品,陈列革命时期关于苏区镇工作经验的珍贵史料,凸显深厚底蕴。

为推动共建共享,苏区镇在风貌提升中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确定白色基调外立面改造方案,以消防站等3处公共建筑为样板,通过实景展示赢得群众支持,106栋建筑外立面改造实现“协议一夜签、施工零障碍”。该镇还以青溪、圩镇为重点片区,实施屋顶格栅加固、栋头封边等工程,采用“苏区红”主色调强化建筑美感。

为做强“强村公司”,苏区镇聚焦茶、瓷两大特色产业,打造“苏区茶”“苏区瓷”品牌,推出苏区红茶、苏区绿茶、特色茶具等系列产品,积极探索“茶园+”新业态,通过保价收购带动茶农种植。目前已解决120余人就业,带动2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推动“茶园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在此基础上,苏区镇还将红色苏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一体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炮子村乡村酒店建成后拟引入专业团队,对接机关单位、企业团体提供会议、接待等服务,预计每年为村里增收25万元。为激活乡村杰出人士资源,苏区镇通过落实“六个一”机制、定期举办相关座谈会等形式搭建反哺平台,吸引乡村杰出人士投资陶瓷厂、茶园,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升级改造幼儿园设施,推动北潭大桥等民生项目落地。其中陶瓷产业技改完成后,预计可带动就业40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切实将“家乡事”转化为“大家事”。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上一篇:紫金县好义镇发展“光伏+农业”的“农光互补”模式 “新动能”催开“幸福花”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