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连平县向阳育苗鱼坊激活乡村高端水产经济 让“连平鱼苗”跃向国际市场

在位于连平县三角镇向阳村的向阳育苗鱼坊中,200个圆形育苗池在室内整齐排布,数以万计的斑鳠(俗称“芝麻剑”)、澳洲银鲈等高端鱼苗在清澈的水体中灵动穿梭。这里,便是集研发、育苗、联农带农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创客工坊——向阳育苗鱼坊。

据了解,向阳育苗鱼坊位于三角镇向阳村群和经济社,依托广东龙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培育。该公司负责人何镇龙是曾在银行从业近20年的金融人,后辞职下海成为扎根家乡的“渔业创客”,他用技术破局珍稀鱼类繁育难题,不仅让这个乡村创客工坊成为“百千万工程”中“十带百坊千创客”行动的典型代表,更以“创客破局、工坊赋能、联农带农”的创新发展模式激活乡村高端水产经济,让“连平鱼苗”从粤北山村跃向国际餐桌,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工作人员正在投喂鱼苗。

返乡创业:源于热爱与责任的“跨界”选择

何镇龙与鱼的缘分,从童年便现端倪。他出生于向阳村,家门前有小鱼塘,村里家家户户也都有养殖传统,这样的环境让他自幼就对养鱼孵鱼苗产生了浓厚兴趣。“三角镇一直有养鱼的传统,过去都是散养‘四大家鱼’,成本高、风险大,而且市场饱和,利润也并不高,没什么竞争力。”何镇龙回忆道。即便后来在东莞从事金融工作,他也没放下这份爱好,在家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鱼缸。“越是难孵化的鱼,我越喜欢去挑战,上班时我就经常利用空闲时间摸索鱼苗繁育技术,不少品种都被我成功孵出来了。”何镇龙自豪地说。

2024年初,何镇龙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河源创业。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不仅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养鱼的热爱,更有一份守护物种与带动乡邻的责任。“一方面,河源的水质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高端水产养殖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斑鳠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资源日渐枯竭,开展人工繁育既能抢占高端水产市场的商机,又能为保护这个物种出一份力。”何镇龙表示,正是这份初心,让他坚定地创办了向阳育苗鱼坊,专注于高端淡水鱼种苗的研发与繁育。

技术破局与联农带农:双轮驱动激活乡村水产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高端淡水鱼繁育领域,技术难题是最大的“拦路虎”。以斑鳠为例,作为珠江四大名鱼之一,其人工繁育面临种鱼成熟度判断、水温水溶氧调控、孵化环境稳定性等多重挑战。“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专业设备也短缺,我们只能自己摸索、自己改造设备。”何镇龙坦言,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和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与资金,反复试验、记录数据,一次失败就换一种方法,在无数次试错后,终于突破了斑鳠人工繁育的技术瓶颈,实现了规模化育苗,还成功获得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

如今,向阳育苗鱼坊已建立起完善的繁育体系,鱼苗出厂前会经过健康、虫害等多轮严格检测,确保“下塘即过危险期”,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同时,鱼坊还探索出“鱼苗供应+技术教授+订单农业”的联农带农模式,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农户的增收优势。在鱼苗供应上,为合作农户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方面,鱼坊从水质调控、病虫害防治,到投喂管理、物联网应用,提供手把手指导。

此外,鱼坊还开发了手机端管理平台,让农户能实时监测水体数据,实现“智慧养鱼”;销售端则以保底价回收成鱼,通过香港、澳门的中转站销往高端市场,彻底解决了农户“卖鱼难”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鱼坊已带动20余户农户参与合作,周边养殖规模累计达3035亩,合作农户鱼苗成活率从传统的75%提升至90%以上,亩均利润超1万元,较传统散户增收50%,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0万元经营性收入。“以前自己养鱼,成活率低还愁销路;现在养鱼,技术有人教,鱼养大了有人收,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向阳村养殖户何伟明的话,道出了众多合作农户的心声。据悉,鱼坊还吸纳本地村民担任育苗工、技术助理等岗位,不少返乡村民学成后自主承包鱼塘并筹建小型育苗场,成为了新一代“渔业创客”。

绿色发展与未来规划:剑指国际的“连平鱼苗”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向阳育苗鱼坊始终坚守“绿色养殖”理念,严格遵循国际标准,不使用违禁药物,而是采用生态中药调节鱼类状态,确保水产品无药物残留,从源头树立“连平水产”的品质口碑。这一理念也通过技术指导传递给了合作农户,推动整个区域水产养殖向绿色、健康方向发展。

何镇龙表示,鱼坊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鱼坊落地到后续建设,县政府、镇政府和村委会都非常重视,不仅帮我们修路修桥、完善基础设施,还经常上门关心建设进度,没有这些支持,鱼坊不可能这么顺利投产。”何镇龙感激地说。

“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鱼苗培育厂房,建成后年培育斑鳠、鳗鱼、鳜鱼等幼鱼可达1000万尾,预计年利润超1000万元。同时,计划建设1.6万平方米成鱼养殖示范区,力争升级改造为出口海关备案场。”谈及未来,何镇龙充满信心,“我们就是要让向阳村的鱼游向国际餐桌,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家乡的优质水产!”

从守护一个物种,到带动一个产业;从返乡创业的“个人选择”,到助力乡村振兴的“集体实践”,何镇龙与向阳育苗鱼坊的故事,正在连平的绿水青山间续写新篇。

本报记者 吴心怡

 






上一篇:东源县举办数字经济产业园招商推介会 携手共绘“数实融合”新蓝图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