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合水镇大力推进“就近好办”改革,擦亮政务服务金招牌 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和平县合水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就近好办”改革,和平县合水镇便民服务中心通过强化阵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数字赋能等举措,有效破解基层群众办事难题,推动政务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整合资源,“一门集成”打造便民服务新高地
据了解,合水镇坚持以“应进尽进、集成高效”为原则,全力推动镇级政务服务阵地提质升级。通过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改造,不仅将公安、人社、计生等传统服务事项悉数纳入,更将市场准入、不动产登记辅助、市监等以往未集中办理的业务全面整合至合水镇便民服务中心。改革后,该中心承接事项从214项大幅增至383项,真正实现了“全部门、全事项”进驻,“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从愿景变为现实。
为提升办事效率,合水镇便民服务中心创新推行“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模式。通过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构建起“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流畅运转机制。针对复杂或跨部门的“一件事”,实施牵头部门负责、多部门联合勘察与并联审批,确保了“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落地见效。
据统计,仅今年7月份,合水镇便民服务中心就高效办理公安业务1366件(含户籍、身份证等)、人社业务66件(含社保缴纳、就业登记等)、计生业务129件等,充分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办事需求。同时,通过优化功能布局、配备智能查询设备、设立帮办代办台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暖心举措,全面提升了服务的硬件支撑与软性关怀。
模式创新,“多维联动”畅通便民服务快车道
聚焦群众反映的办事远、办事慢、办事繁等痛点,合水镇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政务服务向“就近办、快办、好办”纵深发展。
“智慧快办”提速度。合水镇在镇村两级服务站点广泛布设“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提供身份证打印、税务申报、养老金认证等200余项高频服务。通过清晰梳理并公示“粤省事”“粤商通”“粤智助”等线上服务清单,积极引导群众使用指尖办、自助办,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5分钟以内,窗口排队等候时间大幅缩减,实现了家门口的“快办”体验。
“联办通办”拓广度。深入落实县、镇、村三级联办机制,设立联办专窗并接入“视频办”平台,将12项高频事项纳入线上咨询办理范围。同时,完善“跨域通办”服务,有效打破了事项办理的层级与地域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了更便捷、更舒心的“好办”目标。
“精准帮代办”显温度。整合组建了集导办、帮办、代办、上门办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队伍,主动对接企业群众需求。特别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定期上门服务机制;在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等场所投放“码上查”二维码,提供全天候在线指引,确保特殊群体办事“能办”“易办”,甚至“零跑腿”,传递了政务服务的民生温度。
数字赋能,“智慧监管”驱动服务效能新跃升
合水镇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全流程服务与监管体系,驱动政务服务“智”变升级。
服务支撑更智能。合水镇大力推广政务“码”上服务,通过一个二维码集成事项指南、在线办理入口等资源,实现“一扫即查、一码即办”。积极探索引入AI智能问答助手,基于高频业务知识库,为群众提供7×24小时的政策咨询和办事指引,强化了线上服务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效能监管更精准。合水镇将便民服务中心视频监控、考勤系统与市级效能监督系统对接,构建起“办件跟踪+考勤管理+效能评估”的数字化监管闭环。建立审批预警机制,对临期、超期办件及时提醒督办,确保了各项业务规范、高效运行,并将相关考核指标纳入镇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接下来,合水镇便民服务中心将继续深耕“就近好办”改革,进一步做优服务事项、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数字赋能,持续提升群众的办事满意度和幸福感,为“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走深走实、落地见效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政务服务保障。
本报记者 曹志成 通讯员 邓燕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