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精神文明创建 > 阅读新闻

坚守初心,志愿路上挺膺担当——记广东省最美志愿者苏勇军

苏勇军是河源市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也是一名心怀热忱的志愿者。他在服务社区、传递温暖的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先后荣获“河源优秀志愿者”“河源好人”“河源志愿服务之星”“河源最美志愿者”“广东省志愿服务铜奖”“广东省终生红十字志愿者”“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


苏勇军经常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坚守新闻初心,努力传递百姓声音

2004年,苏勇军从湖南一所大学毕业后,入职河源日报社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一直以来,他始终坚持“新闻在现场、细节在现场、故事在现场”,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关注百姓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始终奔波在新闻一线,无论周末假日他都随时待命。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015年,苏勇军在新闻采访中了解到居住在和平县偏僻山区的精神患者林某某的悲惨遭遇,因无钱医治,她经常无故伤人,无奈之下,家属只能将林某某锁在柴房中,每天吃喝拉撒都在那里。深入采访后,苏勇军迅速写了报道,刊发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在各方努力下,林某某被送到源城区上城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治疗期间,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林某某捐款4000多元,市残联为她一次性补助4000元作为治疗费用。考虑到林家的实际情况,上城医院在为林某某减免医药费的同时,还免去其在医院的住院费、生活费。经过上城医院的精心治疗,当年年底,林某某顺利康复回家,与家人欢度春节。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肩上有担当,这是新闻人的职责和担当。新闻采访路上,苏勇军得知紫金县凤安镇村民曾子文一家四口因家境困难,一直居住在快倒塌的祠堂内。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后,当天晚上,苏勇军与其他爱心人士连夜发动爱心募捐活动。通过努力,共为曾子文捐款近6万元,使曾子文当年春节前顺利搬进新房。同时,苏勇军还发动爱心企业家扶持曾子文发展农业生产,让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如今曾子文不仅种田,还养起了鸡、鸭、牛等增加收入,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希望。另外,苏勇军还积极参与关爱抗战老兵、扶贫济困、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

这些只是他通过新闻报道为群众解忧的缩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苏勇军以民生为本,识大体,顾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真心服务群众,及时传递政府声音,切实帮助百姓解决生活难题,采写的新闻报道10余次获得中国地市报以及省市新闻奖。

凝心聚力,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

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苏勇军始终以真诚与坚持前行,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长期的公益实践中,苏勇军深刻认识到,正能量要引领更广泛的共参与,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参与的人越多,可以提供的帮助也会更大。

近年来,苏勇军还积极带领他人一起参与公益活动。2013年,他被评为河源好人后,他积极思考怎么把“河源好人”典型效应最大化,增加社会和谐因子,营造出向上、向善、向美的浓厚氛围和社会环境,进而推动形成“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扬好德”的良好社会风尚,2014年11月,他与“河源好人”巩坤、张青等发起建立“河源好人”互助联盟,2015年下半年,他与巩坤、张青等人发起注册成立“河源市好人互助联合会”,是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部以身边好人等先进人物为成员,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机构社会组织。目前,河源市好人互助联合会有600多名会员和1000多名注册志愿者。

迄今为止,河源市好人互助联合会已经陆续开展2000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带动5000多名市民参加各种爱心活动,筹集各类善款200万余元,帮助6000多名困难群众和留守儿童解决各类困难,让志愿服务的身影成为了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报记者 梁小鸿

 






上一篇:工行河源分行获2024年“金融系统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 让雷锋精神在金融实践中绽放新光芒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