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 阅读新闻

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龙川县义都镇茶叶协会人大代表联络站多举措赋能茶乡发展

一条新修的茶山路,让龙川县义都镇的茶农上山快了,茶叶鲜了,增收的路宽了。这变化的背后,是义都镇茶叶协会人大代表联络站精准履职、服务产业的生动实践。自义都镇茶叶协会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以来,代表们始终秉持“用心用情做茶叶、尽职尽责当代表”理念,以服务茶产业发展为初心,架起连接政府与市场、茶农与茶企的坚实桥梁,将联络站打造成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让八千亩茶园真正成为富民兴村的“金叶子”。


人大代表到茶园垄头听民声察实情。

打通茶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步入义都镇桂林村茶叶种植基地,眼前豁然开朗。梯田式茶园依山层叠,犹如大地的绿色阶梯,整齐划一地向山顶延伸,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为岭南客家茶的起源地之一,义都镇种茶历史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这里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大帽山脚下,四周林木葱郁,常年云雾缭绕,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历代茶农的耕耘、发展与壮大,当地茶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为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义都镇茶叶协会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后,代表们的身影活跃在茶产业链的各个角落——他们深入茶园垄头,听民声、察实情、解难题。针对桂林村茶农反映强烈的“行路难”问题,代表们急茶农之所急、想茶农之所想,积极呼吁发声,撰写并提交相关议案,最终推动完成十多公里茶山道路建设。这一举措不仅彻底解决了制约当地茶叶运输的瓶颈问题,更有效打通了茶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义都镇茶叶协会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邹锦辉介绍,以前采茶要走路上山,到采茶基地得花一两个小时。如今通过人大代表的推动,桂林村开通了十公里茶山道路,极大方便了茶农,让茶农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龙川县义都镇桂林嶅顶峰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邹松茂也深有感触地说,路修通后,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他们上山都方便多了,离茶园更近,能更好地保障采茶效率,还能保持茶叶的新鲜度。据了解,邹松茂种了六七百亩茶树,合作的茶场也有数百亩,一年产量7000到8000斤,产值约100多万元。

为茶产业长远发展筑牢基础

用心用情做茶叶,尽职尽责当代表。在专注履职的同时,联络站始终把提升茶叶品质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先后积极推动重点项目——茶叶交易中心、茶文化博物馆等建设,并发挥人大监督作用,为茶产业长远发展筑牢基础。另一方面要求茶农规范施用肥料,科学治虫,推广绿色种植,以“有机”标准生产高品质茶叶;引导茶企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开发茶保健品、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电商直播等新销售渠道;推动茶农组建合作社,坚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做强做大茶品牌。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经过努力,目前,义都镇茶叶种植面积近8000亩,其中桂林村占6000亩,拥有茶园约260个、茶农400余户,年产量超12万斤,产值达4000万元,成功打造“南越王”“嶅顶峰”“欧阳师傅”等茶叶品牌,带动就业约3000人,全镇通过一片绿叶子,“沏”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路。

从田间地头的需求收集,到市场终端的品牌赋能,义都镇茶叶协会人大代表联络站以“小站点”服务“大产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与使命。它以茶为媒、以履职为要,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为让义都茶香飘得更远、茶产业走得更稳,注入了强劲的人大动能。

本报记者 梁小鸿 通讯员 黄明敏 黄婷

 






上一篇:急速出击 消杀灭蚊 红十字力量助力龙川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