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畅谈感受献良策 共谋发展绘蓝图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组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传递民声聚力量,建言献策谋发展。1月22日,参加河源“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组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各讨论组现场气氛热烈,大家谈感受、讲想法、提建议,共谋发展大计。


讨论现场。本报记者 曹志成 李馨 摄

关注民营经济发展

“作为工商联界的代表,我重点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市将打响产业大会战,以大会战的决心、力度、机制,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精神抓产业建设。其中,民营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人大代表廖东帆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他带来了关于推动设立“河源企业家日,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建议。通过设立“企业家日”,既能提升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剂催化剂,助力河源绿色崛起。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持续用好‘面对面’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面对面’政企交流活动,推行‘项目管家’‘首席服务官’等帮代办机制,闭环解决问题。”廖东帆说,他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强政企沟通,及时反馈企业诉求,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助力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同时,河源市工商联将积极参与推动企业产业升级转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粤港澳湾区各商会以商引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河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河源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镇村一体化管理,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让医疗卫生服务更贴近群众、温暖人心。“要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要推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托起‘一老一小’幸福生活,用心用情绘就民生温暖底色。”人大代表谢军谊说,政府工作报告实实在在,这些话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针对“一老一小”眼健康服务工作,谢军谊建议要加强全生命周期重点眼病防治工作,推动眼部“现代病”与“长寿病”的规范筛查与建档工作,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将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纳入慢病管理体系。同时推动青少年近视防控示范校、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构建以医院为中心、媒体为桥梁、学校及社区为对象的眼病群防体系,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营造全民爱眼护眼的良好社会氛围。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市场的规范,他建议,政府要加强对眼科行业的监管力度,从事眼科及视力矫正的医疗机构或个人必须合规合法、依法执业、依法经营,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另外,还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支持特色专科进行医联体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托举特色专科做大做强。要以河源市位优势、生态优势,打造眼科医疗高地样版工程,助力河源健康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助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

“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报告中提到的要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上新台阶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关注。”人大代表赖弥平认为,随着国内外工业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河源工业旅游也渐渐崭露头角。而河源高新区集聚着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工业资源和条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赖弥平建议,要深化工业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打造特色工业景观、构建多元化景观体系及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趋势的规划方案等方式,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要开发和创新互动体验项目,通过开发工业主题互动游戏与挑战赛、设立工业DIY体验工坊、举办工业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丰富游客体验,提高公众对工业旅游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要强化地域文化融合,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开发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规划周边配套旅游景点与体验区建设,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旅游发展之路,促进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助力“百千万工程”加码提速

人大代表潘石源今年格外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内容。“自‘百千万工程’冲锋号吹响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都响应号召,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随着发展的需要,有些县域的发展受到交通路网的瓶颈影响,造成市民、游客出行不便。”潘石源说,加快县域交通路网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市“百千万工程”的发展。

潘石源建议,要大力推动我市道路路网提升建设,尤其是一些连接各县域、市区的瓶颈路和断头路,破除制约“百千万工程”发展的障碍,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融”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整个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市却显露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人欣喜。”政协委员邓涛谈到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近年来,我市在新型工业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已初步建立起以电子信息、机械与模具、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等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建议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智能化和自动化,推动河源数实融合弯道超车,加快河源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万绿湖历经8年努力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有力激发我市旅游产业的无限潜力。政协委员吴丽琴建议,要深化顶层设计,构建环万绿湖旅游大格局,丰富旅游业态,拓展“旅游+”发展模式,要充分利用万绿湖成功创建5A的契机,不断创造话题性宣传爆点,如大力推广万绿湖鸳鸯大鱼头、万绿湖鱼丸,并不断强化宣传“食在广州,鲜在河源”概念,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传播,扩大受众覆盖面,提升河源旅游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动河源旅游进入5A新时代。

“新”字发力跑出新赛道

“手信”是体现地方传统和人文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化向内深化、向外传承的有力依托。政协委员熊衍可认为,河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此为基础打造“河源手信”品牌,是传播河源地区文化、讲好河源故事的新方向。为此,他建议要扎根乡土,强化文创文旅结合,深入挖掘河源文化资源,设计具有河源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向旅游手信转化,让河源手信成为城市新名片,创新包装设计,积极开发AR技术应用提升互动体验,全面提升河源手信的影响力。政府也应加大对手信产业的扶持力度,多管齐下建立全产业链条,建设手信产业园,支持引导县区探索发展地区特色手信品牌,进一步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政协委员韩波对民俗文化传承情有独钟。他在调研中发现,我市农村一些舞狮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受到当地很多年青人的青睐,并热衷于此,建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民俗文化与其他资源相互融合,为地方发展培育新动力,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经济增长点,成为新的发展赛道。

打造酿酒产业聚集区

“在河源致力打造百亿级水产业经济的背景下,我市酒产业发展势头好。”在谈到政府工作报告时,政协委员何伟国说,近年来,全市酒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酒类持证生产企业有28家,酒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162家。他建议,要统筹谋划河源酒产业发展蓝图,加强酒品牌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保护,积极引导和鼓励酒企开展广东老字号等荣誉的挖掘申报工作,挖掘和宣传客家黄酒、客家米酒的酿造历史、技艺传承、民俗文化,助力品牌建设发展工程(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挖掘梳理我市酒酿造史料,组织企业共同参与制定“河源酒”的技术标准,申请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保护。支持东源县黄田镇、双江镇下林乡,和平县贝墩镇、青州镇,龙川县车田镇、紫市镇及连平县上坪镇等打造酿酒聚集区,建设一批专业酒镇及专业酒乡,以特色酒产业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谢梦君 张涛

 






上一篇:2025年,我市将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以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河源实现绿色崛起
下一篇:政协第八届河源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 何国森李勇平出席闭幕会 余其豹讲话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