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科技赋新篇 智绘共赢图 华南农业大学精准发力,助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华南农业大学农村科技特派员政校企合作交流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提出,河源既是大湾区核心区的战略腹地,更是绿色发展的价值高地。而灯塔盆地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是河源市的“聚宝盆”,未来学校将以双方共建“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为重要契机,从产业升级、平台赋能、人才强基等方面精准发力,共同打造校地合作新篇章。

华南农业大学与我市的合作历史久、基础牢、成效好,已成为校地合作的标杆样本,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尤其是在“双百行动”中,双方从单点技术服务跃升为系统性战略协作,构建起“科技特派员+永根科技站+产业研究院”的立体服务体系,助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这一立体服务体系已累计派出16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建成15个“永根科技站”实现全市覆盖,推广63项新技术成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河源茶产业定向输送148名高层次人才,攻克紫金蝉茶繁育等关键技术。


有科技赋能,灯塔盆地农高区发展势头喜人。

科技助“蜜”蝉茶

盛夏时节,紫金蝉茶迎来销售旺季,不少蝉茶被抢购一空,很多茶还没采摘就已“名茶有主”。这一片小小的茶叶,成了当地富民强县的大产业。紫金茶产业产值3年间从14亿元升至18亿元,更带动了全县2万多茶农走上致富路。

为什么一只小蝉如此重要?水墩镇科技特派员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讲师李丹介绍,小绿叶蝉在取食过程中,唾液会注入茶树组织,干扰茶树正常的生理代谢,使茶叶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经过后续加工,就形成了紫金蝉茶独特的蜜香风味。

这也是紫金蝉茶能在“广东十大好春茶”“世界红茶大赛”等各大评比中斩获221项荣誉的关键。目前,李丹带领团队开展茶小绿叶蝉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效果显著,目前已在实验室成功建立了茶小绿叶蝉的室内繁殖种群,同时在斗记茶叶产业学院“客茶谷”蝉茶基地设置了观测点,实现全年连续收集记录茶小绿叶蝉田间生态影响参数。接下来将继续开展技术研究,形成一套可人工调控茶小绿叶蝉田间虫口密度的紫金蝉茶提质增效新技术,并在紫金及周边地区进行应用推广,实现紫金蝉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据了解,为破解紫金县茶叶人才短缺的难题,华南农业大学在紫金县还建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紫金蝉茶提质增效“永根科技站”以及“华南农业大学斗记茶叶产业学院”等多个产学研基地。

多平台接力帮扶

今年4月的紫云英让我市“火”了一把,这其中也离不开华农的“智慧”。2024年,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瑞龙研究员带领团队帮扶我市推广冬种紫云英,在东源县柳城镇建立了“紫云英绿肥高效利用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助力我市紫云英产量突破5000千克/亩大关。团队还在包括我市在内的粤东北地区推广种植紫云英面积约8.65万亩,并组织了17场技术培训,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约1500人次。

除此之外,团队采用技术集成创新、典型示范及辐射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在东源县柳城镇等推广华航香银针、深两优898优质丝苗米品种1万余亩,稻鸭共作绿色生态种养420余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65户农户增收33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科技特派员,不是技术‘快递员’,而是解决山区问题的‘长期合作者’。”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草食动物研究团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成员柳广斌看来,科技服务绝非科技特派员单打独斗,尤其是需要多平台支持,科技小院、永根科技站、保种场、教学实践基地等通过分工协作把服务做得更深、更实、更主动,尤其是专家、学生、地方能人“三力合一”接力帮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服务方式和技术内容。他表示,河源、梅州等地将是他们团队下一步探索服务重点区域。

校地擘画共赢新篇

今年5月28日,华南农业大学与我市签订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创建灯塔盆地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构建“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的一站式创新帮扶模式,助力将灯塔盆地建设成为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助力创建国家农高区。

在当日校友企业对接会上,20余家华南农业大学校友企业代表与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展开深度座谈。双方致力于构建“高校+校友+地方”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整合校友企业的技术、资本、市场优势与农高区的政策、土地、产业需求,实现资源深度融合。该校提出,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深耕平台赋能,集聚优势资源,合力打造“灯塔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为农高区创建注入硬核科技动能。

华南农业大学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双百行动”示范引领,在重点区域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带,建设科技兴农标杆项目,在重点乡镇实施基础设施提质、联农带农机制创新、特色文旅开发等系统工程,构建可持续的富民强镇发展模式,推动人才、资金、政策的有效衔接,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和科技帮扶示范标杆。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我市发布《乡村创客社区要素建设指南》地方标准 乡村创客社区新业态有了“河源标准”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