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 基础先行 产业赋能 东源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焕发新容颜
自实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以来,东源县紧紧围绕发展定位,聚焦短板补齐、品质提升与活力激发,全面推动县城面貌实现转变,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攀升,城市面貌焕发新容颜。
东源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群众在网上申办事项。
规划引领擘画城市新画卷
东源县坚持立足实际、明确路径,紧扣“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核心,充分依托地域区位、资源禀赋与历史文化优势,明确“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构建“县城+万绿湖、灯塔盆地、东江、市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格局,系统形成“一廊三轴十脉、四区多组团”的县城发展体系。扎实推进“粤美县城”规划,携手省城规院、中铁广投等专业团队,高质量完成《东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东源县县城规划设计》,差异化塑造四大功能片区:城市客厅片区注重新老融合与服务升级;南园古村片区彰显客家文化传承;蝴蝶岭工业园片区推动产城融合;滨江科创城片区强化校城联动与科创集聚。其中,城市客厅片区成功入选省级“粤美县城”优秀案例,并于2025年上半年作为全省13项优秀成果之一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展示。
基础先行城市功能日新月异
聚焦东源县县城品质提升,重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展现崭新城市形象。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为策略,分三期推进20个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一期(南园古村片区)涵盖7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2.27亿元,已于2025年3月底启动;二期(城市客厅片区)含4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3.67亿元,自2024年12月进场以来完成星空营地、拦河坝等项目;三期(蝴蝶岭工业园片区)9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1.39亿元,2025年6月底举行了动工仪式,预计9月底全面启动。在资金保障方面,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亿元,以“补改投”方式注入东源县公用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有效撬动农发行融资3.55亿元,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业赋能县域经济动能强劲
东源县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建设活力迸发的创新城市。突出制造业主体地位,推动盐东现代物流园、仙塘工业园、蝴蝶岭工业园“三园合一”,完善配套服务,打造“双区”产业转移主平台,初步形成以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主导,水饮料与食品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2025年1—8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9%。深化农文旅体融合,依托农业产业、红色文化及大湖生态等核心资源,推进全域旅游“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助力万绿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全面启动,粤东西北首个“湖泊+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落地生根。充分发挥万达商圈、华丰总部经济及“五馆一宫”的辐射效应,积极培育露营、房车营地、郊野休闲、城区夜市等新业态,着力打造沿江商文旅体经济示范带。2025年1—8月,累计接待游客331.75万人次,同比增长15.48%;文旅综合收入8.67亿元。
就近好办政务服务展现新风貌
东源县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下沉与集成化办理,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县36个部门共1476项事项全面进驻县行政服务大厅,基本实现县级事项“应进尽进”。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前台受理人员由120人精简至84人,压减比例达30%。持续推进事权下放,试点乡镇可办理事项达245项,村(居)可代办事项78项,基层“就近办”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组建专业帮办代办队伍,设立企业服务专区,新设企业开办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2025年以来,全县“零跑动”事项占比91%,实现“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即办件比例由20%大幅提升至41%,政务服务的效率和便捷度持续提高。
本报记者 刘奇峰 通讯员 修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