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寻武
因为叶问、黄飞鸿等武林人物的传奇故事,因为金庸小说《飞狐外传》的相关情节,佛山在我的印象中是个尚武的城市。巧的是,我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祥瑞宝莲》出版后,被佛山电台先后录制了普通话和粤语两个版本的有声书播出。由此,我更加关注佛山和“武”的缘分。
20年前曾经去过一次佛山,来去匆匆,谈不上什么印象。这次利用休息日再去佛山,与上次不同之处,便是有了几分“主题先行”的意思。
事先联系了两个在佛山工作的朋友。一个是20多年前的老同事罗聪灵,一个是未曾谋面的佛山电台的林靖女士,当年录制《祥瑞宝莲》的负责人。我向他们表达了想了解佛山“武事”的想法。林靖女士因为写过《佛山功夫少年》的剧本,与当地武馆联系较多,专门介绍了两个武馆给我。罗聪灵则陪同我实地走访。
佛山在明清时期即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这地名来得有点奇怪。据传,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今佛山中心城区禅城区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人们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名“佛山”。今天所说的佛山地级市,全域面积不足3800平方公里,比我老家宁都县还小;而狭义的佛山即禅城区,面积只有150多平方公里,境内根本没有称得上“山”的地方。
“到了佛山没到祖庙,就等于没到佛山。”因为这句话,这次到达佛山,首先便去参观佛山祖庙。佛山祖庙又名“北帝庙”,我最早是从《飞狐外传》知道这么一个地方的。作为佛山的民间祭祀中心,它在老佛山人心目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哪怕现代文明发展到了再高的程度,也无法轻易撼动那些被一代又一代人广泛认同的传统文化的地位。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之一。这种力量,常常可以穿透时空。
佛山祖庙是一个建筑群,保存了不少明清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之宫”。我对建筑很难提得起兴趣,加上没有熟悉情况的向导,也就只能漫无目标地跟着感觉走。进大门不久,一眼便看到“叶问堂”。这是为纪念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而设立的专题性展馆,也是我们此行所要寻找的“武”元素。说来惭愧,在电影《叶问》上映之前,我并不知道佛山有这么一位武术大师。据资料介绍:叶问1893年出生于佛山,1972年病逝于香港。他毕生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普及,并在教学方式、训练器械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咏春拳的发展传播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如今,叶问门下弟子据说达300多万,而最有名的当数功夫巨星李小龙。
叶问堂展出了众多照片和实物资料,让观众在浏览中大致了解叶问生平和传奇经历。展览同时也对咏春拳作了相应的介绍。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足见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依然让许多人兴致盎然,哪怕并不付诸行动。
走出叶问堂,正不知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一转之下恰好遇到了黄飞鸿纪念馆。
对我来说,由于年轻时看过关于黄飞鸿的几部武侠电影,他简直是我所知的佛山第一名人了。黄飞鸿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于佛山,1924年去世。在影视作品中,黄飞鸿已经成了神话般的人物,我甚至一度怀疑这是虚构的文学形象。后来才确信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名人。因为叶问、黄飞鸿等武术高手的存在,佛山尚武,确实有充分的理由。
黄飞鸿纪念馆是一栋两层两进仿清代镬耳式建筑。在这里可以了解黄飞鸿的生平事迹、与他有关的各种文艺作品以及相关文物。在近现代的武林人物当中,黄飞鸿可谓是知名度最大的之一。纪念馆前面的空地,还陈设了一些高桩,据说是舞狮表演所用。舞狮表演也是佛山有名的传统文化。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狮王争霸》,讲的就是黄飞鸿与舞狮的故事。将地方文化融入影视作品,产生的宣传效应不可估量。学生时代看电影,还不懂这些道理。现在回首,人家在某些方面所抢占的先机,并非天下掉下来的呀。可惜我们这次来的不是时候,没遇到表演的时间,只能空对高桩放飞想像。
本来还想参观祖庙的其他地方,如金庸小说《飞狐外传》写到的血印石。金庸在这里虚构了一个恶霸式的本土武林豪强凤天南,也树立起了该书主角胡斐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但没有导游的参观确实不便利,这地方一时无从找起,时间也不早,只好作罢。
为了感受当今佛山的武术氛围,接下来,先后拜访了林靖女士介绍的那两家武馆。武馆负责人都很年轻。据他们介绍,佛山大大小小的武馆有数百家,习武的人相当多。在纪念另一位武术人物张炎的鸿胜纪念馆,数名正在习武的青少年还给我们表演了种种武艺。在他们手上,除了常规的刀枪剑盾之类,板凳、雨伞等生活用品都可以随时转化为武器。当他们使用板凳表演时,我当即想起自己在小说《祥瑞宝莲》中写到的“板凳花”功夫,没想到在现实中真遇上了这门武功。坐在一旁欣赏的,还有几名不知来自哪个国家的游客。他们和我们一样,看得很专注。
鸿胜纪念馆附近的塔坡庙,据说是佛山最古老的地方,也就是“佛山”得名之处。当地人说:“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当时的佛山,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谁也没想到,数百年之后的明清之际,这里会成为一块经济热土,挺进“中国四大名镇”。塔坡庙很小,大约几十平方米而已。庙前有一口古井,相传是唐时所凿,至今仍有清冽的井水。我们信步走到这里,一名老年妇女热情地打井水给我们洗手,边洗边说:“洗了塔坡水,顺风又顺水。”这是对陌生游客的美好祝福,让人瞬间感到几许温馨。按她所言,用井水从头到脚抹一遍,在这大热天,确实清爽得很。
作为著名的“武术之乡”,佛山也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据有关资料介绍,早在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明末清初,佛山尚武的风气使得各地反清志士纷纷来到这里发展反清秘密组织。至清末民初,佛山武术影响更大,各种流派涌现了不少有影响的名家和武术组织。尤其难得的是,这些传统,在经济大潮中并未走失,依然是佛山这个前沿城市的一张名片。
传统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情怀的人去传承。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曾经创造过无以计数的文化。它们当中,有些流传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如指掌。有些则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走丢了,永远消失了。还好,如今我们对于保护各种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越来越强的自觉意识,一些面临断层的文化因此获得了重生。相比之下,习武是需要付出体力的辛苦活,其传承非得身体力行不可。佛山有这么多年轻人加入传承武术文化的队伍,既让人领略了传统武术的魅力,也让人管窥了一座城市的活力。
作者:李伟明
上一篇:沁园春·烽火雄鹰——何健生诞辰115周年颂(外三首)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1995年1月5日,《河源晚报》创刊。30年光阴,一张报纸见证、记录了一座城市的成长。后天,是《河源晚报》三十华诞,这个生日同样属于所有晚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