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井:历史的涟漪与文化的交融
越王井
龙川一孔越王井
两千年清澈淙淙
滋润过秦军南下的兵马
喂养过西晋垦荒戍边民众
酿过唐朝客家娘酒
醉过宋代苏轼弟兄
今日成了一面明镜
仍映照浩浩晋风
我轻垂岁月绳索
伸进黑悠悠时空
吊起《史记》里故事
打捞赵佗的迷踪
屯垦开荒,保境安民
兴修水利,河道疏通
用越王井水泡一壶土茶
呷一口,意味浓浓
讲不完六年县令开创之功
源自敖山,水通龙脉
一口井的恩情世代称颂
开枝散叶的百家祠堂
和辑百越共生共荣
龙川对赵佗的尊崇
像乡亲对这口井的感恩
可告慰列祖列宗
乡井,乡井
母亲的血脉脐带
自赵佗从中原带来
岭南内外命运与共
作者:蔡宗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副主席)
赏析
蔡宗周的诗作《越王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描绘了一口承载着历史与人文情怀的古井,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义。越王井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南越王赵佗的丰功伟绩和百越人民的共同记忆。
越王井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是秦县令赵佗故居的汲井,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这口井的历史与南越王赵佗的生平密切相关,赵佗开拓百越,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与繁荣。他的治理不仅使得这一地区的水利设施得以兴修,更为后来的民众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诗中提到的“滋润过秦军南下的兵马”“喂养过西晋垦荒戍边民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那段动荡岁月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历史的交错与人们的奋斗。
蔡宗周通过对越王井的描绘,展现了文化的积淀与民族的融合。井水流淌,岁月如歌,诗中“酿过唐朝客家娘酒”“醉过宋代苏轼弟兄”的意象,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这口井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成为了岭南文化的象征。诗人以“今日成了一面明镜”来形容越王井,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现实的反思,提醒人们珍视历史带来的智慧与教训。
在写作特点上,蔡宗周的《越王井》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形成了一种既有叙述性又富有抒情性的诗风。诗中“我轻垂岁月绳索,伸进黑悠悠时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时间的敏感,仿佛在探寻那一段尘封的往事。通过对井水的细腻描绘,诗人将历史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与对历史的敬畏。
此外,诗中“乡井,乡井,母亲的血脉脐带”这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乡土与民族认同之间的紧密联系。越王井不仅是一个水源,更是乡愁的寄托,是人们对家园的依恋和对文化传承的呼唤。通过这样的描写,蔡宗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引发了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
总之,蔡宗周的《越王井》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蕴,成功地将一口古井的故事与民族的记忆相结合,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越王井的描绘,诗人不仅铭记了历史的伟大,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首诗不仅是一篇关于井的赞歌,更是一曲关于文化、历史与人性的交响乐。
(作者:熊国华,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