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回忆外婆
又是一年清明时,细雨绵绵寄哀思。仙逝多年的外婆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回忆外婆的一些往事,如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冲破我记忆的阀门。
记忆中的外婆,长年穿着深色的大襟衣,冬天戴一顶黑色呢绒帽,身材肥硕,一双粗眉下镶嵌着一对浑圆而有神的眼睛。外婆是地道的客家妇女,18岁时嫁给外公,从此一辈子蛰居在山旮旯里,养儿育女,维持生计。
外婆名叫成香,然而,命运却不曾给她带来甘露飘香。外婆31岁时,外公突发恶疾,猝然而逝。那年,我大舅12岁,二姨8岁,满姨1岁,我母亲4岁。在鲜花怒放的年华,外婆的天空黯淡无光,生活的担子一股脑儿压在她的肩上。
外婆用五斤黄豆做本钱,在村子里卖起了豆腐。每天晚上,外婆先把黄豆浸泡得鼓鼓胀胀,然后一勺一勺舀到石磨的磨眼里,再铆足了劲,推着大石磨呼噜呼噜转动起来,接着石磨缝隙里就有白色的浆汁流出来,流进石磨下面的大脸盆里。待黄豆磨完,外婆往往已汗水沾衣、筋疲力尽了。外婆来不及歇息,忙着把豆浆用纱布过滤,放进大锅里蒸煮,用卤水点制,再用纱布包裹,放在一块大石头下挤压成型。待天蒙蒙亮,外婆挑着豆腐,从村头走到村尾,沿着村道叫卖。春去秋来,年年如此,外婆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片晴朗天空,在居住的村子里劳劳碌碌,含辛茹苦把四个子女抚养成人。
生活在农村,居家过日子,总有钱不凑手的时候,赊账是难免的。常有村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逢年过节还得改善伙食,于是就向外婆家走去,赊几块豆腐,回家做几样豆腐佳肴,犒劳全家。外婆对赊账者,不论亲疏远近,一概不拒。据说外婆记忆力极好,记账从不用账本,账目全都记在心里。每到年底收账的时候,外婆对赊账者所赊日期及数量,能随口说出,却毫无差错,从未引发争执。
母亲二十岁时,与父亲自由恋爱。父亲家贫,住在外婆一溪之隔的山脚下,与我奶奶相依生活。外婆和大舅不想让母亲受苦,极力反对。母亲铁了心要跟父亲在一起,外婆执拗不过,看父亲又是本分之人,便默许了。出嫁那天,我大舅把母亲锁在闺房,守着房门,不让母亲出嫁。夜深了,趁着大舅熟睡,外婆偷偷打开了锁,让母亲出嫁。外婆擎一把火,把母亲送到桥边,交到父亲手上。临别,外婆从身上解下一串银围裙链子,交给母亲,当作嫁妆。多年后,母亲多次和我说起这段往事,每说一次,我就对外婆愈加几分敬重。
每年大年初二,是给外婆拜年的日子。去外婆家拜年,最令我高兴的是能领到压岁钱。待我要回家时,外婆准会把我叫到跟前,她翻起几层衣襟,摊开层层叠叠的布袋子,给我发压岁钱。外婆柔声细语对我说,拿去买笔。外婆深知,读书人没有笔是不行的。
岁月的风霜,无情地染白了外婆的发丝。当外婆的双手推不动石磨盘的时候,仍然没有闲着,她巧妙地把邻村道的一间屋子改造成一间杂货店,卖些生活用品,方便了村人,引得村人啧啧称赞,赞她是闲不住的精明人。外婆则抚着货架苦笑,称自己就是个劳碌命。
外婆75岁那年雨季,不小心在门前摔倒,终日躺在床上,却无论如何都不肯去大医院检查,只让乡村医生来贴贴药膏,消炎止痛。殊不知,此次摔倒,竟伤及内腑,熬到7月份的某天,外婆停止了呼吸。一具漆黑的棺木装殓了我的外婆,任凭亲人们嚎啕痛哭,也唤不回我的外婆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外婆就像一枚飘零的黄叶,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泥土,只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我常常在想,如果外婆现在还活着,我会带她去看看山外的世界,让她坐一回动车、飞机……让现代物质文明惊扰她几回,那该有多好啊!
作者:赖大舜
上一篇:网络中国节·清明|父亲的爱,与我同在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春风轻拂三月天,巾帼花开别样红。在河源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是筑牢动物防疫屏障的“隐形战士”,是三尺讲台上的筑梦引路人,也是传递人间温情的志愿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