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下村的“四古”
掐指一算,万绿湖从筑坝之日至今已走过一个甲子轮回有余了。万绿湖畔的那些村庄,尽管大多数已旧貌换新颜,而有些古朴的风貌还是容颜依旧。绕万绿湖畔走一遭,不但能领略到曾经的“古道西风瘦马”苍凉意境,还能找寻到千年传说、古老神话的痕迹。
万绿湖畔的乡镇中,新港无疑是离河源市区最近的一个。文友桂花提议:“新港樟下村有古驿道,要不要去走一走?”寻幽访古历来是文人墨客寻找创作灵感的良方。于是,一行文友在山间小径上彳亍而行。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山而上,幽静空灵的山涧里,一些不知名的虫鸟声此起彼伏。仰望上空,春日阳光穿透蓝天白云,从林梢间隙中顽强地投射到地面,映照出或圆或方或条形的不规则光圈。俯首路面,斑驳残缺的小径上偶尔露出几块碎石和青砖,有的刚好被光圈笼罩着,我们便欢快地追寻着踏上去,把自己置身于光影之中,仿佛站在舞台中央,旋动身子,起舞弄清影。古道两旁的杂草齐刷刷地朝路外伏倒,在护路人的管束下,它们由野性生长变得服服帖帖。
微风拂面,夹着丝丝寒意,树梢处已有嫩芽探头,那一片摇曳生姿的竹林,一边褪去硬硬的竹壳,一边节节拔高。竹头下偶尔探出几根葱绿色的竹笋,庄严宣告:春天来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枯叶覆旧履,嫩芽迎新岁。”
“曾经多少事,已随落叶归尘土。”
文友们看着路边的枯藤老树,诗意盎然,感慨万千。
“鲜有人走的古驿道,也一如既往地用心管护,得花不少人工吧?”我问做向导的村干部。他笑了笑,说:“樟下有‘四古’,其中之一便是这条古驿道,是古时候樟下村连接外界的唯一陆路,我们管护好它,让远道而来领略万绿湖风光的客人也体验一下古人走过的路。祖先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不要忘记。”
领略完古驿道的沧桑,我们继续前往樟下村探寻另外“三古”。
古时候,中原有赖姓人家,逃难到河南省,后又移迁至福建省,再后来一路迁徙辗转来到岭南新丰江畔集居,即原河源县南湖乡晋塘村樟下生产队。那时候,樟下村叫庄下村,因村里有大片老樟树,村民认为樟树是吉祥树,故将村名改为樟下村。
进得村来,是一个典型的山多田少的村子,几幢青瓦白墙的民房散落各处。远处青山苍翠,近处却是一片肃穆萧条,眼前光秃秃的一片树木,只见树干不见叶子,我不禁感慨:“仿佛来到秋冬时节的贺兰山。”村干部说:“这是另外‘两古’——古板栗和古山楂,这些‘光杆树’是古板栗和古山楂的后代,它们的祖先在山那边,我带你们去看。”
走到半山腰,举目远眺,只见四面环山,村庄像一个巨型圆盆,一条小路贯穿全村,将村子画成太极八卦图。村干部一边带路一边讲樟下村的前世今生:全村人都姓赖,移民村。1958年,修建新丰江水电站,村民响应政府号召,迁往韶关市仁化县董塘公社。后因部分村民不习惯当地生活,1961年,30多户赖姓人倒流回樟下村。
回到家乡的村民发现房屋和田地已被淹,他们只得在山上驻扎。樟下村地势高,土质为石灰岩层结构,严重缺水,大部分农作物、果木无法种植。愁肠百结的村民想起村里老人讲的“樟下四古”,据长者回忆,樟下村种板栗、山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至今山上还有成片的板栗树和山楂树,说明樟下村的山适宜种山楂和板栗。村民们有了信心,于是,他们开荒种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板栗树山楂树。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植物也如此,总有一方水土适合它们。樟下村的山楂和板栗种下都能成活,刚栽种那几年施点肥除下草,三五年即挂果。为了让果实个个丰满圆润,挂果太多就要疏果一两次,将长得不漂亮不饱满的果子摘掉。到了收成季节,果子熟透了会自动脱落,果农只需拿编织袋到树下捡果即可。剩下少量留恋枝头不愿脱落的果子,主人就用力摇一摇树干,或拿竹竿敲打,等它们纷纷落地之后,弯腰拾取便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果园在主人的精心打理下,树下杂草都纷纷让道,地上只长毛茸茸的苔藓。春天,果园里像覆盖了一层绿地毯,秋冬,地面又换上一身黄色的金丝绒。
“据说,植物也有爱情的,你们看,这两棵枯死的板栗树,是夫妻树,有500多年历史。前几年,稍大的那棵自然枯死,树头空心,树干栽倒。一年后,另一棵也慢慢枯萎,跟着倒在先躺倒的那棵身上。”村干部讲古树的故事时,一脸虔诚。
“地面相守望,地下连理枝。”“植物的爱情可能比动物的爱情更纯粹呢。”大家边爬山边讨论起“爱情”话题。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谁说不是呢。
樟下的古树有故事,樟下的山水也有故事。
相传,古时有一群仙女骑马下凡游玩,途经樟下村,发现这地方风景优美,野果飘香。仙女们在这里耍得流连忘返,吃得津津有味。据说她们吃的就是野生板栗和山楂。
一次,仙女们又偷偷下凡玩耍,她们玩累了就吃野果,吃饱了就睡。仙女们睡着了,她们骑来的仙马到处找草吃,可是山上除了板栗和山楂,几乎没有马儿吃的草,仙马寻草就越走越远。仙女醒来发现马不见了,四处寻找。仙女一路走一路找,走得口干舌燥,发现整个村子没有一滴水。无水可喝的仙女只得施法,她取下发簪往山脚下一点,所点之处即出现一股清泉,仙女捧起泉水咕咕直往喉咙里灌。从此之后,这股泉水就源源不断往外涌流,奇怪的是,这泉水既不会肆虐成灾,也不会干涸断流,且水质清澈甘甜。
话说仙女好不容易将马找回,欲骑马回去,却发现刚从头上拔下来点水成泉的发簪不见了。仙女又找寻了大半天,无果,无奈天色已晚,仙女只好骑马归天。
原来,口渴的仙女只顾手捧泉水咕咕往肚里灌,手里的发簪掉进了草丛里。后来,仙女的发簪变成一座石头山,后人称那座山叫阿婆髻。在寻马过程中,仙马和仙女踩过的地方,留下两行脚印,那脚印被后人称为“神仙跟(找)马迹”,该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仙女骑马回去了,泉水、地名、仙女吃过的野果留在了樟下村。有了仙泉、仙迹和美果的樟下村成了风景优美的一方圣地。
作者:包丽芳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翠涌九连共富路,春风点化万竿斜。”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峰恋叠嶂,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