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深,岁月温润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女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年少时总盼着逃离的故乡,走过三十多载春秋后,却成了心头最柔软的惦念,每个月总要回去看看才踏实。
我们家有六朵金花,热闹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离暑假还有一个多月,姐妹群里就漾开了涟漪。四姐五姐在医院工作,得早早和领导商量休假的时间。说到休假,属我最自在——教书先生嘛,寒暑假总是宽裕的。只要把归家的日子错开,还能带着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可四姐五姐就难了,四姐说孩子的前半个暑假早已排得满满当当。好在姐妹连心,最后都说定八月中下旬,一起回老家陪爸妈。
说起回家,雀跃的不止我们姐妹。四姐打趣道:都不敢太早告诉孩子,怕他欢喜得夜不能寐。二姐家的瑞瑞,六月底就天天追问归期。偶尔因工作回不去时,反倒不敢声张,生怕伤了孩子的心。叔叔待我们极好,与父亲更是情深,我们每年返乡都会相约。
终于盼来了团聚的日子。回到老家,欢喜便漫溢开来。门前那堆沙土,能让孩子消磨整日时光。日头毒了,便唤他们到水井边玩耍。那口井,咕咚咕咚地涌着清泉,成了他们童年里最清凉的记忆。
偶尔起了兴致,约上姐姐晨跑。沿着乡间小路慢悠悠地跑着,说着体己话。遇见紫色的牵牛花,总要停下来细细端详,俯身轻嗅。这样的光阴,像是从岁月指缝里漏下的金沙,拾在手里,沉甸甸的。
记得小时候,每逢雨天不用下地,奶奶就给我们做酿粄。如今奶奶走了好些年了,那份滋味却常在梦里萦绕。许是思念奶奶,又或是馋虫作祟,老妈随口问要不要酿粄,个个都点头说好。
于是酿粄的仪式开始了:先用镰刀割回门前嫩生生的苎麻叶子,一片片摘下嫩叶,去了梗。老妈负责烧开水,把洗净的叶子煮得烂熟,和在面粉里反复揉搓。待粉与叶交融得恰到好处,我们便把炒香的花生、肉末、芝麻细细地酿进去。广东人啊,真是无所不酿的。柴火慢悠悠地煨着,粄香渐渐飘满院落。出锅时,老人孩子都吃得眉眼弯弯。
我们的假期不算短,叔婶姐妹都能住上七八日。在村子里,闲适里总透着生机。八月二十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溪涧戏水。溪水清浅,刚漫过膝盖,在卵石间潺潺流淌。日头透过竹林,在水面上洒下细碎的金箔。孩子们像一群欢腾的鱼儿,扑通扑通跳进水里。不知是谁先撩起第一捧水花,转眼间,清凌凌的溪水便在空中织成晶莹的帘幕。大人们起初还端着架子,被孩子们没头没脑地泼了几回,也顾不得体面了,弯腰掬水还击。一时间,欢笑声、嬉戏声在空气里荡漾开来。
小外甥女蹲在溪石间,忽然惊呼:“快看,那儿有好多小鱼!”果然,好几条小鱼瞬间就溜走了。男孩子们忙着捡拾五彩的溪石,比较谁找到的更圆润。多米和文静整个人坐在浅滩里,任由清凉的溪水轻抚她们的背脊,笑得见牙不见眼。
快乐的时光总是倏忽而过。暮色像一滴浓墨在水里化开,远山渐渐模糊成黛色的剪影。担心孩子着凉,便催着他们回家。十几个人的队伍热热闹闹地走着。多米拉着我的衣角问:“小姨,我们明天还来吗?我们还想来……”
孩子们格外喜欢回乡。这里除了好玩,还有四季不断的瓜果。今年龙眼大丰收,连我去年新栽的那棵小树,也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晨光熹微时,我们便去采摘龙眼、黄花梨。即便夜深了,馋意袭来,提灯出门,不消一分钟,就能尝到最新鲜的龙眼。
虽然短暂的相聚后,我们又要各奔东西,回到各自的城市场景里,但我知道,故乡的溪水会一直流淌在记忆里,奶奶的酿粄香会萦绕在每一个思乡的深夜。这些看似寻常的相聚,恰似岁月长河里闪烁的鹅卵石,被时光的流水打磨得愈发温润。
当我们被都市的喧嚣裹挟得疲惫时,只需闭上眼,便能听见那潺潺水声,闻到那袅袅炊烟——这便是故乡赐予我们最恒久的滋养。
作者:蓝金兰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