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像一支遇热的温度计
在2006年的河源晚报上,我们看到这一年有不少关于涨价的报道。
《涨疯了,每瓶涨到120元》,说的是这年1月市区瓶装燃气的价格。当时,瓶装燃气价格就像遇热的温度计里那根“红线”直往上蹿,一方面市民连连叫苦,另一方面充气点直叫“亏本”。充气店有没有亏本,我们不知道,但市民生活大受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又重新用了蜂窝煤。
这一年,“房奴”一词开始出现在河源供房一族的交谈中。现在想来,这批较早的“房奴”其实是幸福的,因为河源的房价注定还要涨,后来的“房奴”们在“给银行打工”时会更辛苦。
这一年,被寄予厚望的高新区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首季完成工业产值9.6亿元,实现税收3100万元。
这一年,我市首例伤残赔偿超过百万的案件终审有了结果,遭高压电击伤致残的原告终于在事故发生4年后讨回一个公道。当然,这笔巨额赔偿款的到位,已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点评:我市扶贫工作的“十项激励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政策是“鼓励贫困村筹资建设厂房出租,解决贫困村集体收入问题”,被誉为“河源建市以来扶持‘三农’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可操作性最强的政策之一”,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为“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
上一篇:积淀:抗洪精神成宝贵财富
下一篇:新闻记忆2004年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