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万木竞秀能为强者谁甘后 百舸争流不占鳌头我不休

科技企业孵化器  赵春风 摄

      这是一块在荒山野岭中沉寂已久的土地,固守着河源市区的南部,大京九铁路和惠河、粤赣等高速公路穿行而过,东江则在一侧温柔地环拥,掀起波涛拍岸。6年前,河源人把“工业立市”的梦想播种在了这块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此,它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市高新区”)。
      6年多来,市高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了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新城和河源市区城市副中心。

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赵春风 摄

第一章 高新区的“化蝶”之变

“三反”理念的践行者

      “高新区”这个名字,饱含着河源人发展工业的信心与决心,也闪动着建设者的智慧与远见:“高新技术”的定位,使河源在工业发展战略上有了一个新的起跑点,走上了一条反传统的发展路径。
      6年多以来,市高新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反梯度发展战略,在招商选资时越过了粗放型的低端产业,努力引进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污染少、能耗少、占地少的“三高三少”产业;在项目建设上实施反周期操作,抢占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现在,园区内已初步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主导产业也已经开始布局建设。

工业道路上的“领头羊”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7.1亿元、13.2亿元、18.4亿元、44.25亿元、74.51亿元、100.06亿元、125亿元——这是2003年至2009年,市高新区每一年的工业总产值。从这组枯燥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市高新区6年来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高新区建立初,就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三年成气候、五年出效益、十年大跨越”的目标。努力打造成为一座现代工业新城和河源市区城市副中心。
      种种创新与突破,使市高新区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接纳本地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为全省以“双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范例,为欠发达山区探索出了一条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
      目前,市高新区共引进项目146个,投资总额400多亿元,已投产项目85个。

“低碳经济”的先行者

      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河源的未来和希望,我市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环境,力争成为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可喜的是,市高新区已在试水“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上迈出了喜人的步伐。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产业”则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这与市高新区建立之后的发展模式、招商选资策略不谋而合。事实上,早在经济发达地区在结构调整中忍受“腾笼换鸟”的阵痛时,工业起步较晚的河源,已在市高新区这张“白纸”上描绘“低碳经济”最美的图画。
      2009年,首期投资280亿元的北京汉能集团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落户市高新区, 将使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为新兴主导产业,LED照明、海川混凝土等项目也加快了该区打造低碳工业园区的步伐。

丘陵荒地变工业新城

      如今走进市高新区,你会发现,昔日的秃岭滩涂,已经成为了东江畔的一座美丽新城。这里,绿树红花,一条条道路宽敞笔直,一栋栋楼宇和厂房整齐靓丽……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正于超前规划的城市版图中日渐鲜活。
      建区伊始,市高新区的建设者们就以建一座城的气魄,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滚动发展的思路,对园区内的工业区、生活服务区、商务区、公共建筑和绿化景观用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现在,经过6年多的建设,园区内的人口、资本、生产、技术、贸易、信息等要素已高度集聚,产生了“城市化趋向”,形成了除市区之外的另一个经济产出密集区和人口集聚区;而随着园区内的金融、保险、通信、邮政、医院、学校、餐饮、交通、商贸等配套服务的完善,一座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美丽新城已悄然崛起在东江畔。

手机生产检测车间张安定 摄

第二章  湿地公园式污水处理手段全国罕见

“湿地公园”落成   园区污水变净水

      随风摇弋的水生植物,微波涟漪的清透绿水。这里还是市高新区吗?不久前,参加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市直大项目观摩活动的一位代表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面对市高新区内的这个湿地公园式的污水处理厂,发出这样的疑问实属正常。首期投资5300多万元的城南生活污水处理厂,是我省产业转移园中唯一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而湿地公园式的污水处理手段在全国也不多见。
      作为市高新区的一个基础配套项目,该厂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规模5万吨/天。首期项目总投资约5350万元,日污水处理能力3万吨;人工湿地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项目投资2530万元,日处理能力5万吨。利用人工湿地除污成为该厂最大的亮点。
      市高新区相关负责人欣喜地告诉记者,城南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市高新区以及市区城南片的生活污水、废水处理问题,对推动高新区内污水的再生利用,维护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高新产业落户产生积极影响。

从无烟囱园区到全省第一

      “高增长与好生态共存”是省级一家媒体对市高新区近几年来建设发展情况的高度概括。
      曾经,记者在市高新区采访时,根本不敢相信自己是置身在一个工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里。因为这里既听不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也看不到一根往天空冒烟的大烟囱。相反,这里的天空是那样的湛蓝,空气是那样的清新,环境是那样的优美。
      曾几何时,这种没有一根工业烟囱的认识,成为市高新区的骄傲。“这首先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与什么样的企业密不可分。”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衍南说。据了解,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市高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环保至上的招商原则,先后拒绝了200多个投资总额300多亿元的有污染项目。
      截至目前,市高新区已引进146个工业项目和一大批服务配套项目落户,直接吸引投资200多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已累计300多亿元,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市高新区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它的建成,是市高新区在环保园区建设上的里程碑。

市高新区全貌 成子 摄

第三章  打造现代产业的聚集地

实行错位发展  培育支柱产业

      在发展建设中,市高新区清醒地认识到,要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主导和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支柱产业。市高新区按照“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思路,选择“三高三少”(高技术、高成长、高效益、污染少、能耗少、占地少)的现代先进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市高新区重点发展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模具为主的精密机械制造业,加快培育以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为主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积极推动由“引资”向“选资”转变,由“求多”向“求好”转变,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着力引进产业龙头骨干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榕树效应”,促进企业集群、行业集中、产业集聚。
      此外,为配合主导产业发展,高新区还努力做好产业配套,努力打造科技平台。建成了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海川基地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一批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结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推动“省市联手共建河源手机产业升级工程”,推进综合物流园和手机批发市场的建设,高新区产业配套环境和要素市场不断优化。

发挥示范效应  加速产业集聚

      从2005年1月第一家手机生产企业落户,到目前由35家手机生产及配套企业形成的手机产业集群,成为区内的主导产业之一,市高新区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并成功创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及配件特色产业基地”。
      去年以来,市高新区又引进首期投资100亿元的深圳中兴通讯公司生产研发基地项目,6年内将形成1000亿元产值,届时将显著壮大和提升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和聚集度,拉长产业链,进一步凸显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地位。
      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业是市高新区的另一个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市高新区内已落户机械制造企业14家,其中龙头企业——龙记集团是世界四大模架制造商之一,是香港首家利用数控加工中心进行生产的模架制造商。龙记模架销售量多年来稳居亚洲之冠,在亚洲、澳洲、欧洲及北美市场上均已成功地建立了享有极高声誉的 LKM 品牌。
      市高新区将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培育。首期投资280亿元的北京汉能集团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落户园区后,市高新区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其中,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已于去年10月28日如期实现动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地加快市高新区打造低碳工业园区的步伐,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发展模式  效益园区初现

    市高新区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转移园,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打造效益园区,建设财源工程。
      不少开发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有的因为运做不好甚至成了政府的一个负担。而市高新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采取以商补工的办法,精心经营园区,从而使市高新区实现了自身的良性、滚动发展。
      目前,市高新区近期规划面积由11平方公里扩大至20平方公里,三期3.2平方公里的征地进展顺利。园区于2008年8月获得省首批5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后,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放大效应,争取到了银行贷款16亿元。2009年9月,转移园再次成功斩获省5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成为全省财政扶持资金竞争性分配的最大赢家之一。10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的竞得,为高新区接下来加快开发建设进度提供了充实的资金保障和强劲动力。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高新区园区效益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亿元(预计值,下同),同比增长25%;工业增加值28亿元,同比增长20%;进出口总值12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03年至2008年,市高新区的工业税收基本上每年都翻一番。
      市高新区在建设过程中还创新扶贫机制解民困,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市高新区利用市政府出台的“千村脱困”政策,引导全市贫困村筹资在转移园内建厂房出租,使得全市1117个贫困村从2007年起可以从市高新区获得投资分红款,有效解决了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长期不足3万元的问题,获得“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

本报记者  谢素德 张安定
              蒋安春 叶能军
   通讯员  春胜 东林 树豪






上一篇:买奶粉先看“ 黑名单”
下一篇:心歌一曲蕴真情 足印两行忆苦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