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心歌一曲蕴真情 足印两行忆苦甜

抓住现在活在当下

      望向远方的天空,我们即将开始新的征程。感谢这座城市给了晚报一个机会,给了我们这些新闻人一个舞台。为了演出好自己的角色,我们从来不吝惜自己辛勤的劳作,看似简单的每一期报纸背后其实是每个人默默的付出。
      我们在河源晚报这方平台上得以淬炼和成长,在这方平台上与广大读者携手并肩同沐风雨,幸甚!一路走来,繁忙有之,挫折有之,欢笑和汗水都同样倍感珍贵,然而最让我们向往的,还是与读者分享这座城市的自豪和喜悦。
      今天,一帮兄弟姐妹站在这里,平静的脸上掩饰不了内心的期待,那份追梦的激情还在,那份成功的渴望仍有……请相信,我们不会沉迷过去,不会奢望将来,而只会去抓住现在,因为我们活在当下。

几名貌似若有所思的“幕后”:黄颂东、胡荆烈、廖旭辉、刘烨洲、晨啸、张志炳、罗军。

并非“混个脸儿熟”

      昨天,我们拍了几张集体照,欢笑着告别了过去的荣耀和种种难以避免的遗憾;今天,我们在自己的版面上“晒”了这几张自己的照片,不是“混个脸儿熟”,而是承诺:倾心、倾力、倾情为读者奉献真实、有用、好看的新闻。
      今天是晚报15周岁的节日,与读者见面的这期报纸就是我们为自己制作的“贺卡”,祝贺晚报祝贺自己,同时也感谢读者给我们追梦的机会。
新闻中心主任  刘烨洲

编辑其实就是厨子

      有不少人羡慕编辑这份职业,其实当编辑很苦,因为它背负着太多的使命。说使命是因为它面对着各阶层各年龄的读者,就像厨师一样,要做出佳肴,适合不同人的口味,这太难了。再说现在是“悦”读时代,新闻不够震撼、图片没有冲击力、标题不吸引眼球、版式没有“花招”,这些都影响着你对读者的交代。
      当了8年的记者,又当了8年的编辑,说实在,我对这一行有点做怕了,不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当然不好),而是内心还要承担不少的压力(读者是否满意、与同行媒体PK)。
      办报不仅是文化苦力(秦牧语),更是守土有责的压力。这压力源于这“菜”难做,难让人拍案叫绝,所以置身其中不叫苦不喊累,才怪。
总编室主任  胡荆烈

烹制美味“新闻佳肴”

      在报社里,我充当的是一个编者的角色,主要负责民生新闻的编辑工作。做这个工作,我的经验和感受就是: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心中装有读者。
      民生新闻内容广泛,只要是百姓所关心的话题,我们晚报的民生新闻版块都会关注。我们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视角对准大众,从平民百姓的社会需求出发,报道百姓身边发生的曲折情节、生动现场、感人故事,包括轶闻趣事等等,为百姓解疑释惑,排忧解困,给社会大众以启示。
      民生无小事。因此,编辑民生新闻是我的“大事”,必须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确保又好又新鲜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会尽能力烹制符合读者口味的“新闻佳肴”,让普通百姓看得懂,能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
编辑部  罗军

我为我的工作骄傲

      能成为《河源晚报》的一名娱乐版和体育版的编辑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不仅喜欢这份工作,更因为这份工作而感到光荣。
      每天我都向广大读者展现明星的风采,分享着舞台上精彩的时刻和娱乐圈的轶闻趣事,还有展现那些体坛健将在赛场上的拼搏和那赛场上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相信我的工作能为广大读者带来快乐,读者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骄傲。
编辑部  张志炳

测知城市的“体温”

      一名经常关注晚报的好友对我说,晚报整天都报道着一些鸡零狗碎的街头新闻,里面或是一个无钱看医生的病患,或是一个徒呼奈何的业主,或是一个有点小情趣的老人……有时会细小琐碎到让人觉得阅读这些缺少信息含量的新闻,简直就是污辱人的智商。但是,晚报也同样会关心一座小桥栏杆的安危,一盏小巷路灯的明暗,一根临街烟囱的畅堵,而这些,恰恰构成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让他通过报道测知这座城市的“体温”。他还说:现在一天不看晚报,生活就倍感缺少了点什么。
      是的,这个城市没有我们也会照常运作——但有了我们,你的世界会更加精彩和丰满;是的,我们的报道有时难免会稚嫩会鸡毛蒜皮,也难免偶有报道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出现……但请你相信,为了我们的诺言,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尽最大的能力做得更好。
      感谢这名老友,也感谢每一位曾对我们的报道满意或不满意的读者!
编辑部主任  晨啸

留下一缕背影已知足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自己在报社已度过了14个春秋,在我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几乎全程伴随着晚报的成长,从而见证了晚报走过的一个个脚印,完成的一次次跨越,有幸之至。
      家人曾不只一次对我说,怎么一提起你别人都说不认识?做了13年编辑,默默躬身耕耘在版面上,完成了不下2000个版面,开创了彩票、棋牌、环球等近十个栏目,然而,个人的一点成绩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犹如晚报历史舞台上一闪而逝的镁光,能留下一缕背影已知足了!
总编室副主任  黄颂东

用相机定格精彩的摄影部“三剑客”:谭兴孚、胡青松、陈双焱。

无悔走上这条路

      感言:记者就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稍有停歇便有淘汰出局的危险。
      “记者的使命就是做一个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公众利益的守护者。”在多年的从业过程中,我细细地品味着这句话的内涵。抢险中,那个雷雨交加的深夜;火海中,那扣人心弦的场面……每一次采访,我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努力地履行好记录和守护的职责。
      我深知,走上这条路,双肩便应承担起沉重的责任,带着这无形的重托一直行至路之尽头;端起相机,拿起笔,笔端便应凝聚着厚重的内涵。
摄影部主任  胡青松

兴趣是工作最好的老师

      在中国,只有3个职业有自己的节日:教师、护士和记者。这些职业是崇高的,光荣的,被人们赋予了无限敬意和期许。感谢报社领导的关爱和同事们的帮助,让我在新闻路上得到了历练,也体会到许多欢欣与鼓舞。
      成长的路上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兴趣是工作学习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会更加努力,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克服不足,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摄影部  谭兴孚

付出辛劳也收获着快乐

      干好本职工作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立足事业的基础,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干好工作的先决条件之一,感谢报社给我提供了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不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我们干的是奔跑的事业,时常没有节假日,但长年的工作让我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采访任务,我都会第一时间奔赴采访的最前线。工作虽苦但其中也有乐趣,3年的风风雨雨,我走过农村、走过城市,付出辛劳、收获快乐。
摄影部  陈双焱



相关热词搜索:专题


上一篇:万木竞秀能为强者谁甘后 百舸争流不占鳌头我不休
下一篇:采访 我们时刻准备着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