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采访 我们时刻准备着

安知鱼之苦安知鱼之乐

龙卧凤翔神气焕,丹心执著慰生平。德輶似羽敲心键,辉映如磬动耳玲。
帮弱扶贫陈愿望,传情达意为民军。涛澜莫怕心中定,轩轾难分笔下春。
      十五周年报庆之际,以本部门十六位同事名之尾字置每句之首尾,成励志七律《全家福》,并以诗中之意与诸君共勉!

                                        ——采访部主任  杨雨轩

感受晚报 祝福晚报

      有幸与晚报相伴成长已9个年头。
      感谢晚报让我在实践中得到学习、锻炼。
      感谢晚报让我在业务上不断进步、成熟。
      感受晚报在风雨艰难中坚强拼搏、奋进。
      感受晚报在传媒竞争中日益发展、壮大。
      祝福晚报在发展中喜迎春风再扬新帆。
      祝福晚报迈步前进越办越好。
      谨以这些话献祝河源晚报创刊15周年。
采访部副主任、社区组组长  张紫辉

青春与晚报有关

      4年前,当我怀揣着无处安放的青春,迷失在广州街头高密度人流与钢筋混凝土丛林时,一份无意中看到的招聘启事,将我人生的轨迹导入河源;从此,我的青春与河源晚报有关。
      4年多的晚报岁月,将我从一枚新闻行业的“青果”,渐渐催化成笼罩成熟光晕的果实。而当我在采写新闻的工程中,感受到公众对于这个行业所寄托的厚望与期待,真实地体验到那种时常产生的无力感之时,我对于这份职业这份工作的认知,也在一点点变得深刻:原来,“无冕之王”这一针对这个职业的美誉,事实上只是社会公众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一种沉甸甸的勉励与期待。
      我期待,在下一个15周年的日子里,自己再次回首和晚报有关的青春与岁月时,能够欣慰地对自己说,过去的15年里,我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忠实地记录、反映着河源人真实的生存处境,对得起公众对这份职业的期待与勉励。
热线组组长  周焕

脱下军装与晚报结缘

      15年,弹指一挥间。
      2003年,一狠心脱下军装,与晚报结缘。6年来,跟晚报兄弟们一起打拼,奔着当一名好记者的目标,一路走来,收获更多的是做人道理,新闻的哲理,在新闻的路上不断探索,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累与痛并存,我感到很幸福。
      作为一名晚报人,我期待在这块沃土,耕耘自己的新闻事业,幸福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机动组记者  刁城帮

给予我成长的力量

      2007年3月5日,黑体字署名的第一篇报道在河源晚报刊登。在此之前,我有过在多家媒体实习的经历,已没有了在报纸上第一次看到自己名字时的躁动,但“实习生”比之“记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近3年的时间中,我与晚报共同成长,见证了她前进的荣耀和幕后的艰辛。从强有力的采编团队身上,大到职业素养、采访技巧,小到文章架构、遣词造句,我都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在为人、为文方面受益匪浅。在她即将迎来创刊15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她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      社区组记者  叶能军

从容面对这份职业

      自参加工作以来,鄙人深刻地感受到:记者就像教师、工人、农民或者公务员一样,她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职业。
      各种光荣,与其说是人为赋予的光环,不如说是由职业派生的责任。记录社会前进年轮,推动巨轮前进,发现暗礁浅滩……说到底,这些,都不过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应该;做不到,是失职。因此,在鄙人看来,我们的记者更需要看轻光荣,从容面对这份职业。
机动组记者  俞冰传

人生有几多个5年

      今年TVB 有部叫《巾帼枭雄》的剧很红,剧中主人公柴九蹦出许多名言,逐渐成了香港“潮”语。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经常说的那句:人生有几多个十年,最紧要痛快。柴九的信念是:要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无悔,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证明自己在这个世上存在过,因为人生有几多个十年呢?
      真是让人深思的一句话:人生有几多个十年?转眼间,我在《河源晚报》工作已经快5年了,而报社也即将迎来15周岁的生日。如果起初我还单认为在河源的日子过得很快的话,那么当我听到柴九发自内心的呼吼,我不禁警醒。
      人生有几多个5年?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应该用好手中的这枝笔,写出更多更好的稿件,做好社会这艘大船上的了望者,洞察世间百态。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一颗客观冷静的心,在纷扰复杂的新闻环境下,坚守“媒体是社会的良心”底线。
机动组组长  张安定

漫道真如铁  而今从头越

      新年伊始,晚报迎来了15岁的生日。15岁,正是风华正茂时,正是锐意进取时,也正是满怀希望时。而我有幸,在这个充满喜庆与希望的日子里,以一名晚报记者的身份,为它送上真挚的生日祝福。
    到晚报工作已经3年,3年来,借着报社这个平台,我得以一抒心中的新闻志气,并在实践中逐渐浇铸自己的新闻理念;3年来,在记录别人的欢笑和泪水的同时,我也深深地品味到了作为记者的辛苦和甘甜;3年来,在新闻的道路上,我于白纸黑字之间,镌刻着自己的成长年轮,而让我倍感温暖的是,身边总有很多良师益友,他们的出色激励着我,他们的教导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在晚报最让人眷恋的是什么?我觉得,是这里有一种兼容并包、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让我可以自由地呼吸。在这里,没有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只有亲切的师长、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相互学习、勉励,宛如一大家人。
深度组组长  蒋安春

这个家越来越温暖

      转眼间,走入河源晚报已有6个年头了。这6年来,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失望、有过等待……幸运的是,自己一直坚持着,与晚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6年来,我依赖上了这份报纸常带给我的力量与感动!因为不同的家庭成员从陌生到熟悉,于是,这个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温暖!我知道,这份温暖是被一种叫做晚报精神的东西所凝聚。
热线组记者  朱许龙

报社是特殊的大学

      到报社已经3年多了,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开始工作时,对记者真正的含义并不懂,毕竟是半路出家,有一点懵懂与盲目。
      3年多的光阴,3年多的磨练,所经历的劳累、委屈、欣慰,全都化成文字,凝结成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这也让我切身感受到,晚报如同我人生路途中的一道风景,在报社工作是进入了一所特殊的大学,让我获取了知识与经验,得以展现我的梦想。
深度组记者  黄丹

绝对是快感

      绝对是快感!
      这是我对自己工作最大的感受。作为一名记者,每次采访都是一个曲折、艰辛的过程,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见报发表,在读者中能引起反响,哪怕是一点点,采访时的所有辛酸和痛苦都会变成会心一笑,郁闷挥去,快感油然而生。
社区组记者  陈仕平

期望菜鸟成飞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进入晚报半年时间,我从一个菜鸟渐渐成长为一个业务熟练的记者。我的同事都很优秀,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一起,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我相信,在下一个15年,我们会为您奉献更好的新闻。
热线组记者  程癸键

汲取知识 超越自我

      不久前,报社的杜副社长跟我说:“你在广州到《河源晚报》招聘摊位应聘时的相片还在呢!可以留作纪念收藏了。”是啊,6年前的相片,现在都有收藏价值了。
      从还未大学毕业进入报社见习,再到上任工作,刚好6个年头。6年的记者生活,让我进入了另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我以学生的身份延续自己的学习任务,饥渴地汲取着知识,燃烧着青春的激情,纵情地放飞新闻梦想;在这里,是河源晚报给予了我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而我回报她的只是点点滴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创新求变、超越自我、勇攀高峰,倾力为她的未来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祝河源晚报15岁生日快乐!
时政组组长  谢素德

我与历史同在

      从鄂西北襄樊到南国河源,一路走来,我在新闻行业滚爬摸打了十个年头。
    这一切,仿佛在不经意间发生。从初始的好奇、懵懂到今天的责任和惶恐。
      十年来,为了肩上的责任,我一直在努力着。作为一名记者,既要有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有人嘲笑记者“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而且记者这个职业也被列为“高危险性职业”。即便如此,我觉得,记者最大的荣誉感莫过于那句著名的话:我与历史同在。
时政组记者  张涛

羡慕资深的同事

      要写创刊15周年感言,面对着一片空白的文档我却迟迟不“敢”言。
      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用手中这支还没有攥热的笔,为这份有着15年积淀的报纸写点什么,写什么都惶恐自己还没有褪去新人色彩的眼光对这份报纸看得不够深、不够远。由于“生不逢时”,我没能够用更长的时间去与这份报纸一块成长,所以我更加羡慕那些资历深的老同事。
      下一个15年,我会用手中灼热的笔写下不一样的感言,相信那时,我将不会像现在这样惶恐。
时政组记者  冷春玲



相关热词搜索:专题


上一篇:心歌一曲蕴真情 足印两行忆苦甜
下一篇:见证晚报成长 记录发展历程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