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建筑:最美的神路与石像生
皇帝生前走的道称为“御道”,也叫“御路”,那死后呢?则称“神道”或者“神路”了。每每皇帝上朝,宫殿御道两旁立满文武百官,齐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轰然拜倒,三扣九拜。于是皇上琢磨着升天后不仅要把陵寝修建得势比宫殿,也要把这身前的荣华气势带进那个世界,于是在神道两旁也有了文武官员,也有了狮子麒麟,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依旧主宰一切,这些石头雕像便是“石像生”,又称“翁仲”。
十月底的一天,猫猫专程来到位于河北遵化县的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的帝陵建筑群:清东陵。这里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与本猫6月份造访过的清西陵遥相呼应,同为世界文化遗产。
首先这里的神路引起了猫猫很大兴趣,因为除了孝陵的神路笔直宽阔以外,其它陵寝的神路短小且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弯曲延伸,感觉没了皇室的气派,纵观陵区示意图,才发现整个陵区以顺治皇帝的孝陵为中心,全长6公里的孝陵主神路为中轴线,东部为康熙帝的景陵和同治帝的惠陵;西部为乾隆帝的裕陵和咸丰帝的定陵,左右对称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其它陵寝除公主园寝和昭西陵单列外,都依次按规律地分布于孝陵两侧,辈分高的距孝陵近,辈分低的则远。各皇后陵与妃园寝又以本朝皇帝陵为中心而分布。
在这样的格局中,神路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之间彼此相连,各帝陵神路都与孝陵神路相通,后辈的陵神路又与本朝帝陵神路相接,比如我们首先参观的咸丰帝的定陵神路就是弯曲连接到孝陵神路上,而他的皇后慈安的陵神路则接到定陵神路之上,至于那个野心勃勃的慈禧,尽管费尽心机把自己的陵寝修建地富丽堂皇,在这个问题上也很无奈地曲于祖宗家法,她的神路只能接到慈安的神路上。这样陵区内形成一个神路网状系,代表着子孙万代、江山永固的含义;又从另一方面体现着古代“居中而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
皇陵中神道旁设置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石像生的作用除了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外,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石人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石兽象征吉祥和辟除邪恶的神兽。历来神路所用神兽都有讲究,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而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而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
石像生通常造型生动,雕刻极为精细,完全可以代表那个朝代石雕艺术的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先来到定陵神路,尽管路面已经坑坑洼洼,青石板间杂草丛生,但神路两旁的石像生保存非常完好,对称排列在神道两侧,武将威武,文臣虔诚,形象生动,表情逼真。此刻陵前空无一人,我拿着相机行走其间,记录下每一尊石像的姿态,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可以如此虔诚地守卫着皇陵,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石头了。
神路可以弯曲,但石像生通常是笔直排列的,然而这个陵寝不仅神路弯曲,连石像生也是整个清朝陵寝中唯一弯曲的,那便是康熙帝的景陵,据考证,原来这5对石像生竟是乾隆年间补建的,难怪只能随着神道的弯曲而弯曲排列了。
整个陵园中最长、最壮观、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神路非顺治帝的孝陵神路莫属,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政的石牌坊,北达昌瑞山政的宝顶,将陵园中几十座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中轴线。光石像生就南北绵延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造型粗犷,纯朴浑厚,线条简洁,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
告别清朝第一帝——顺治帝的孝陵神道,回首,那些石像生在视野中逐渐远去,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已合上它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三百多年过去了,曲终人散,一切已然恢复平静。
上一篇:清东陵:慈禧陵凤戏龙的故事
下一篇:浓香醇郁的洛阳汤 瘦肉薄饼的绝妙组合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