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扎实推进扶贫 “双到”工作
贫困户在相关单位帮扶下喜住新房
帮扶单位带动鹤市镇65户贫困农户栽培秀珍菇脱贫
双到扶贫为贫穷山村筑成幸福路
核心提示
如今,走在风景秀丽的龙川乡村大地上,一派派令人振奋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一条条水泥硬底化道路向各个角落延绵;一栋栋整齐划一的新楼房拔地而起;一栏栏猪舍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血液”……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事:2009 年,龙川有贫困户27569 户、贫困人口118758 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2.91%,其中67 个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10082户、贫困人口42851人。
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龙川县委、县政府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超、二好、三保、六有”目标,全力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扎实推进扶贫 “双到”工作,想方设法筹措帮扶资金34398 万元,平均每村513.4 万元,全县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12 月中旬,全县67 个省定贫困村今年村集体平均收入近7 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7298 元,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脱贫率分别为 97.4%和99%。
值得肯定的是,由于龙川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在今年3 月份全省对2011 年扶贫“双到”工作考核中,该县获得了84.47分,排名全市第一。
产业扶贫 打造扶贫造血项目
如何让贫困群众告别过去那种扶贫队一走就返贫、“人走茶凉”、“曲终人散”的局面,实现扶贫由“输血型”向 “造血型”方式转变?这一点,龙川在扶贫工作开展之初就已列入了工作重点的考虑范围之中,且摸索出了一条符合龙川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记者了解到,龙川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大力推动产业化扶贫,围绕打造该县“七大基地”(油茶、毛竹、蔬菜、茶叶、秀珍菇、灵芝)的目标,因地制宜,持续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村、贫困户的长期收益。据统计,全县67 个省定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基地面积达3.5 万亩,解决就业岗位6210个。
“以前种植稻谷、做木工,全家人年收入不到5000 元。扶贫近3 年后,现在一家三口人年均收入7000 多元,还住上了新房……”这是龙川县麻布岗镇赤化村村民黄月妹一家三年来的真实变化。她告诉记者,在龙川开展扶贫工作之前,她一家三口人都是守在村里耕种一亩几分的瘦地,每年耕种收成的稻谷也仅仅只能满足一家的粮食需求,而家庭现金收入也只能通过做临时木工赚取。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对口扶贫赤化村的单位不仅带来了资金、人力,还带来了技术。短短3 年里,赤化村成立合作社,开发了灵芝种植基地,目前,该村80 户贫困户中,除3 户不可开发的,已有77 户有劳动力贫困户均已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值得肯定的还有,鹤市大佳秀珍菇基地是该县在开展扶贫工作期间引进的项目,建有厂房2 万平方米,日产量达3000 公斤,使183 个当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并带动65 户贫困户栽培秀珍菇。就在去年,鹤市大佳秀珍菇基地这种产业化模式得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阳胜的肯定,并号召在全省推广。
经过几年来的经验积累,龙川摸索出了一条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形成产、加、销利益共同体,使更多的贫困户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的扶贫特色之路。截至目前,全县有省级现代农业园1 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 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 家, 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 家,这21 家龙头企业共建设生产基地32 个,累计辐射带动农户1.3 万户,其中贫困户7980 户,户均增收1530元。
此外,龙川还加大对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帮扶力度,在全县成立了专业化合作组织241 个,使得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的产业化组织。同时,该县还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每年均举办2 期以上的各类培训班,切实增强他们自我脱贫的能力。
农房改造 实现贫困户民有所居
农村住房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拥有一栋称心如意的住房是农民心中永远的情结。记者连日来深入龙川多个贫困村进行走访,亲身感受该县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贫困户住房的变化。在麻布岗赤化村,一路走去,与老旧的土坯房对比明显的是,这两年村子里盖起了越来越多的新房子,不少人已经搬进了新居,装起了空调,买起了液晶电视、电冰箱……
“以前住的是泥砖危房,每逢刮风下雨都不敢睡个安稳觉,生怕屋顶的木梁、瓦片等掉下来砸到人。”今年刚搬进两层楼房的赤化村村民邝来荣,想起以前的居住环境不禁连声感慨。如今,在他家新楼房的客厅里,房顶装起了天花板,还吊着个亮丽的饰灯,屋里还有冰箱、空调等电器。“这是以前怎么都买不起的家电呢!”邝来荣望着自家的新房这样说。
与邝来荣一样,村民黄月妹一家也搬进了占地面积达100 平方米的新房。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房前屋后一条条宽敞洁净的水泥路,今年50 岁的黄月妹一边在自家院子里收拾花草,一边回忆起了过去住在山腰上的情景。
赤化村的变化,是龙川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这3 年来,按照“以67 个省定贫困村为重点,适当兼顾面上贫困农户”的农改原则,扎实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累计投入农房改造资金33404 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6485 万元,各帮扶单位筹资1037.3 万元;建房户楼层现已全部竣工,完成建筑面积48.8 万平方米,完成农房改造任务10466 户。
而不得不提的是,农房改造工作取得如此大的成效,关键还得益于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段邦贤、县长韦钦强等领导经常深入各乡镇、村进行督促检查。
扶贫开发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通过帮扶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检验工作成效不仅仅要看年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等指标,关键还要看是否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自我脱贫致富。
对此,龙川为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现稳定脱贫目标,从五个方面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平台,整合相关部门涉农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贯彻执行支农和扶贫有关信贷政策,切实发挥金融机构对扶贫开发的支持作用;加强与帮扶单位联系,借力做好扶贫各项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机制。龙川以举办“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为契机,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家、个体户、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国际慈善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贫富开发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扶贫培训机制。县财政每年至少安排50 万元扶贫培训经费,依托县扶贫培训服务中心,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力争3500 人以上;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贫困户劳动力,提高种养技术;对农村青年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力争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做好“智力扶贫”工程,确保不发生因贫辍学的现象。
四是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机制。整合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资源,每年投入产业化扶持资金820 多万元,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创新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对产业化扶贫的检查指导,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考评内容,努力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五是建立扶贫项目效益跟踪管理机制。该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研究措施、保障落实”的工作要求,采取定期督查、阶段督查、单项督查、综合督查等不同方式,加大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的使用督查力度,发挥扶贫项目及资金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项目实施结束后,采取绩效评估的方式,加强项目跟踪监管,确保发挥项目长期效益。
上一篇:龙川县打造山区教育“金字招牌”
下一篇:龙川县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惠泽群众赢得民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