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促发展 村民增收笑开颜 龙川县转变思路把“休耕田”变增产田
继龙川县田心镇在休耕田里种植红松茸获得丰收后,连日来,龙川县鹤市镇的蚕豆也迎来了大丰收。3月20日,记者在龙川县鹤市镇大佳村塘尾土包子公司蚕豆种植基地看到,不少村民在地里喜摘蚕豆,个个笑语盈盈。他们说,以前这些稻田冬季是休耕的,没想到还可以种蚕豆,且不误农时,这真是思路一变天地宽,“休耕田”变增产田。
龙川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以“想好就干、干就干成”的务实作风,创新思路,在稳定发展双季稻生产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双季稻轮作,轮作模式包括稻稻菜、稻稻麦、稻稻豆、稻稻油、稻稻肥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力争上游、争创一流。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龙川全县冬种总面积35192.21亩,相较2022年增加1087.2亩,增长3.18%,其中油菜花、紫云英等绿肥20104亩,油菜籽840亩,蔬菜10863.21亩,小麦960亩,蚕豆750亩,薯类1675亩。
冬种田里蚕豆喜获丰收,村民笑语盈盈。
“冬种田”有奖励
为给“冬种田”的村民吃个“定心丸”,龙川县印发了《2023年轮作休耕项目实施方案》,动员各镇充分利用冬闲田地等,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自主经营的农户等实际生产者大力发展冬种。同时,龙川县还统筹财政资金,对双季稻轮作生产者给予一定奖补,扶持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每亩补贴300元;种植蔬菜、蚕豆、油菜籽等作物的每亩补贴250元;种植油菜花和紫云英等绿肥作物的每亩补贴130元。
在此基础上,龙川县还积极优化作物结构,优先选择能够春收的作物,作物周期较短,不影响来年春耕生产的小麦、豌豆、油菜、绿肥等,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稳定粮食生产。为此,龙川探索技术路径,在稳定发展双季稻生产基础上,开展双季稻轮作,轮作模式包括稻稻菜、稻稻麦、稻稻豆、稻稻油、稻稻肥等。效果是明显的。以稻稻肥为例,龙川县通过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耕地地力,今年全县将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面积34.06万亩,还将深化耕地治理,完成撂荒耕地复垦复种建设1.2万亩。
“地抱团”好增收
“休耕田”能变增产田,这也是龙川县积极推广土地流转取得的硕果。2023年龙川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97670亩,流转率41.87%,其中出租流转的面积46663亩,入股流转面积730亩,其他方式流转的面积150277亩。除农户之间自发流转外,其余流转去向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
以龙川通衢镇为例,该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创新“预委托、预流转”模式,通过村集体与村民达成统筹流转、连片经营的“预流转”委托协议、集体微调整细碎土地,连片“预整合”土地。同时还创新“季节性”流转新模式,发动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农民土地的季节性流转,将冬春季“休耕田”变增产田。仅仅2023年,通衢镇共流转耕地1800余亩,土地流转面积从3年前的800亩增加到6356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33%,目前已实现玳峰村、广福村整村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村党支部+农民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解决摞荒地复耕复种的难题的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跑出农业发展加速度。
日前在龙川县通衢镇举行的全市春耕生产暨支农服务下乡现场会上,市领导肯定了这一“地抱团”促增收的典型做法。市农业农村局也提出,今年,我市将积极推进土地连片流转,支持镇村强村公司牵头,推行整镇整村土地流转,提出2024年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45%以上,加强资金统筹,选育标杆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