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佛学研究者的摇篮 法源寺中国佛学院

 

  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65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 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坛,现辟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蔚为大观。藏经楼,现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至明清历代佛造像精品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盘像,长约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寺内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著称,至今全寺丁香成林,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为京城艳丽胜景。

  法源寺占面积为6700平方米,结构严谨,采用明清流行的中轴对称格局,主要建筑多为明建清修,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是七进殿,分布在230米长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即悯忠阁、悯忠台)、毗卢殿(原名净业堂)、大悲坛、藏经楼等建筑,东西两侧有廊庑、庭院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中规中矩,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落。

  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看点推荐

  布袋和尚铜像

  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表情喜乐诙谐。弥勒像后则是勇猛威武的护法神——韦驮坐像,为明代铜铸,高1.70米。殿内两侧是明代铜铸造的四大天王像,极为珍贵,身高1.20米。

  “华严三圣”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均为明代所造,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连座通高3.97米。

  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雕刻工艺精湛,相貌庄严,在明代同时期的塑像中是上乘之作。大雄宝殿两侧 是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这是清朝时造像。 在大雄宝殿中,沿南面有两个石柱的柱基,开关为卷叶莲瓣,从花纹上判断,应是唐初建寺时的原物。

  观音殿

  观音殿就是原先“悯忠阁”所在地。“去天一握”的高阁现仅存台基,高一米多,周围砌以砖栏,观音殿则建于台上。此殿仿照故宫御花园万春厅的结构样式,外墙以十二柱为骨架,室内同样以十二根柱子支撑,结构独特。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史石刻、经幢等,其中以唐代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塔颂》是唐代书法大家李北海的作品。

  净业堂

  净业堂前立着一个巨大的石钵,双层石座,钵体周围雕刻着形似海浪的花纹以及山龙、海马、八宝等形象,技艺纯熟,极为精美。净业堂内供奉的是一尊明代铜制的毗卢佛巨像,在殿内触及屋顶(高4.58米),共分为三层,下层为千朵莲瓣巨座,每一个莲瓣上都镂有一尊小佛像;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最上层则为毗卢佛像,庄严肃穆。

  大悲坛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的宫殿,这里陈列着历代的佛像、石刻及佛教艺术珍品: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制佛坐像、三国东吴时代的陶瓶、南北朝时的整石造像、唐代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代木雕罗汉像、元代铜铸观音像、明代的木雕伏虎罗汉像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藏经楼

  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楼,殿内以青砖铺地,供奉着巨大的明代木雕卧佛像以及各种珍贵经书。佛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先后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繁茂多资的花草树木

  清代康、乾之后,法源寺就不只是北京著名的佛刹,而且以繁茂多资的花草树木名冠京华。乾隆初年以海棠最盛,洪亮吉诗云:“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待到同治、光绪之后,直至1949年前,未能源寺则专以丁香称雄京城,前庭后院所植丁香,被称为“香雪海”,芬芳浓郁。在五月间花事盛时,那庭院中宁静而馥郁的气氛,那淡紫、淡碧的香雾,活现了“禅房花木深”的名句。在寺院中看花,别有一种肃穆的情趣在其中,与公园中的花事区别巨大。法源寺的花木之冠则是天王殿前的一株白皮松,树龄近千年,树干两人也无法合抱,枝叶繁密,高耸入云。

  佛宝珍奇

  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塔身为砖结构,高3.3米。倒塌于辽清宁三年发生的大地震中。寺内尚存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为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李北海所书,原镶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而另一块碑称:“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苏灵芝就是李北海的署名。此碑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是我国古代惟一一个从左至右书写的碑文,是现存仅有的一个特殊例子。

 

历史沿革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 “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 (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在唐代国家统一后,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创立的一个宗派。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比丘持 250戒,比丘尼持348戒;“作持”是“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身于僧侣,鉴于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又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御制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解说“达源”乃“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得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弘扬佛教,追本溯源,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1949年以后,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维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国佛学院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当时设本科、专修两科,来自全国各地寺庙的100名学僧在这里学习。1961年设研究部,1962年开办藏语班。到1966年停办时,已培养毕业生300人,他们现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中担任住持和寺庙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先后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来,中国佛学院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培养学僧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较高的文、史、哲知识水平及佛学造诣,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文物收藏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的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艺术精品。阁内珍藏明、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膜拜。

 

法源寺其他看点

  丁香花小,一簇一簇的,有白有紫,通常花分四瓣,味道是苦苦的香。花开的时候,特别是晚上,远远飘来花香浓郁,让人如痴如醉。

  丁香是法源寺的“法源寺三绝”之一。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丁香,不但数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种、花色各异,除了中国原产的华北紫丁香及其变种白丁香以外,还有传说中郑和下西洋时从南洋马鲁古群岛带回来的洋丁香。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这里留下过流连的足迹和诗篇。诗人徐志摩也曾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此赏丁香,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最佳赏花时间:4月中旬-5月上旬






上一篇:马兰西亚森林夜游 萤火虫之河打造极致浪漫
下一篇:喧嚣闹市中寻找一片净土 什刹海广化寺礼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