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 解决85万人饮水问题

山区小学也用上了自来水。

老百姓用上自来水喜开颜。

阅读提示

      曾经,他们常年饮用水质极差的河水;曾经,他们为自己身体健康问题忧虑重重;曾经,他们因水致病,因病致贫。如今,随着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全面完成,我市85 万人结束了祖祖辈辈 “吃苦水”、“喝病水”的历史,“告别千年苦水,迎来万代甘泉”的梦想已然实现。

【实事内容】

      我市列入原国家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口共85.5779 万人,分布在五县一区98 个乡镇1020 个村,占农村总人口的32%。2012 年,中央计划下达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18 宗(100 个工程点),计划解决农村9.4393 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任务。

【完成情况】

      2012 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 宗工程于去年 10 月底全部完工,完成总投资4487.26 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544 万元,省补助1487.20 万元,市配套 182.74 万元,县配套及群众自筹1273.32 万元,共解决了农村9.4393 万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百姓评说】

      水润民生造福祉

      正值中午时分,赋闲在家的肖添进拧开水笼头,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哗哗”地流着,他高兴地说: “我们能和城里人一样喝上安全、卫生、优质的自来水,全托了共产党的福!”这是记者1 月13 日在和平县大坝镇鹅塘村见到的一幕。

      肖添进今年55 岁,祖祖辈辈都靠挑河水吃过活,这让他觉得又累又脏又不方便,他一直梦想能像城里人一样吃上干静的自来水。去年8 月份,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肖叔告诉记者,水质很好,够用,以后不用担心用水的问题了。现在不但是人,就是村民养的牲畜也能饮上纯净的水,真感谢水务部门给村民做了大好事、大实事。

      从肖叔家往山后面望去,不到500 米,一座蓄水池很是引人注意。大坝镇分管饮水安全的镇负责人说,别小看了这个“水柜”,它可是解决了鹅塘村1531 人的饮水问题。这些“山头水柜”,可以说,给贫困山区引来了“幸福水”。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引水陂站到鹅塘村的“山头水柜”,铺设输水管道达4 公里,蓄水池的水很干净,也很清澈,令人忍不住拿起瓢勺舀起就想喝。说起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这位负责人这样形容这一民生工程,虽然是钱投在地下(铺设管道)、水龙头进了农家,表面看起来没有政绩形象,但丰碑树在老百姓的心上。

      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甜水,从挑水到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老百姓带来了讲不尽、说不完的好处。这潺潺的流水,包含着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这甜甜清水,荡漾着农民幸福的笑声,水声笑声交织在一起,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正在我市城乡徐徐展开。

【政府举措】

      民生工程彰显人文关怀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据承办部门市水务局提供的数字,2007 至2012 年,全市累计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5宗(881 个工程点),累计共投资4.0332 亿元,其中国家补助 1.2684亿元、省补助1.4815亿元,市配套1710 万元,县区、镇村及群众自筹(含入户管网折款)1.1123 亿元;累计已解决农村85.5779 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完成了我市原国家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

      明确责任,强化考核。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入市“十件实事”以来,我市、县区政府签订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总目标、年度任务和完成限期,还颁发实施方案。2007 年以来,我市连续多年派出专项督导组赴各县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我市还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入了“河源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指标”之一。各县区也相应出台了考核办法。

      落实资金,筹资筹劳。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较大,除了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外,资金缺口仍较大。我市采取“政府主导投入、镇村积极筹资、群众合理负担、‘双到’ 部门扶持、社会自愿捐助”的办法,积极筹集工程建设资金。我市在实施方案中还规定,市级财政按照每人20 元、县区按照每人40 元标准配套建设资金。

      严把“四道关”,杜绝“豆腐渣”工程。各县区水利部门加强了工程质量管理,实行技术包干负责制,加强了资金监管,坚决杜绝 “豆腐渣”工程和腐败现象,还严把好饮水工程“水质关、水量关、水压关、管材关”。全市有20 多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使用了省水利厅推广的广西乐伊牌“一体化”净水设备。连平县内莞镇、东源县新港镇等饮水安全工程使用了自动清洗过滤料技术。和平县对日供水百吨千人以上的水厂都由县统一招标采购消毒设施,统一安装。

      城乡一体化,同饮优质水。我市创新举措,积极通过城区扩网、镇村一体化等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源城区大部分属于城区扩网工程,供水主管道由市一家公司负责管理维护,各村支管道和入户管网由各村委会负责管理维护。和平县彭寨镇,东源县仙塘镇,连平县大湖、忠信、三角等镇将墟镇与农村供水统一管理,实现镇村供水一体化管理。

【记者观察】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后续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要确保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发挥长远效益,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加强工程的后期运行管理工作在当前显得极其重要,也是关键所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各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当前的运行机制来看,在建成后的后续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记者调查,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管理工作中,由于后续管理机制不健全,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 后续管护经费难筹

      受投资制约,部分工程建设时就因陋就简,先天不足,运行一段时间后折旧、大修理费用高,而水费往往不足以弥补成本。再加上有些农村供水管网长,受农村道路与村庄建设、耕作等影响,人为破坏加大,漏水损失大,维修费用高。记者了解到,目前农村供水工程收取的水费只能勉强达到运行成本 (抽水电费和管水人员工资),工程处于维持状态,无盈利。如果维修资金筹集困难,势必影响工程正常运转,要保障工程的长远使用效益将会是一句空话。

      问题二 对水质的监测难到位

      水源保护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分散涉及面广,对水源保护难度大。而农村影响水源的因素复杂,水质容易受农药、人畜粪便、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的影响,水源保护较为困难,安全保障的有效率还很低。而目前收取的水费本身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各地因无法承担水质检测费用,造成水质监测难以及时到位。

      问题三 取水点多,水质难保证

      我市是山区市,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大部分为“山坑水”,输水管线长,群众居住分散,配水管网散、多、长,水质有时难保证,部分群众对消毒后的水的气味也较难适应。我市各地尤其是山区群众普遍习惯饮用天然的山坑(山溪)水,不太适应消毒后的水气味,造成部分工程虽安装了消毒设备,但是使用不够正常。记者在农村一些地方调查了解到,有些村民嫌自来水没有山泉水好吃,自己拉接管道接山泉水吃,出现了“倒回去”的现象。

      其实,为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后续管理,目前市水务部门督促各县区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规范性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包括饮用水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划定水源饮用保护区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农村饮水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农村供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细则)、农村供水水质监测工作方案(办法)、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方案等8 个文件或制度。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市仅和平、紫金全部印发出台,其他几县区进展慢。可见,如何保证和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良性循环、正常运行,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确保群众的饮用水卫生安全,成为当前一道需要解决的即答题。

      为此,记者建议,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件实事做实做好,以水养水,长久发挥效益,应从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制定有关供水规章制度,履行安全饮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维护等职责。探索建立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规范水费征收使用管理。集中供水工程都要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其水价核定、水费计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确保运行”的原则,合理确定供水价格。建立严格的工程折旧费、维修养护费等管理和使用制度,保证水费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探索建立工程后续维修基金保障机制。市县级应该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有效地解决工程维修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在县财政设立专户,加强监管,确保维修基金专款专用。

      本版组稿 张涛






上一篇:全市101个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
下一篇:我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难问题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