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蒸酿时,酒香依旧否
又是一年蒸酿时,酿酒成了眼下河源农村最热门的话题。小雪已过,槎城依旧炎热,如过初夏,然挡不住农人酿酒的热情。踏访河源乡间,不时可见柴火烘焙炙酒景象。家酿美酒,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一碗浊酒,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远在异国的华侨更赞其“赤稠的酒水如同玉液琼浆,入口醇香,仍是当年母亲酿造的味道。那么多年过去了,乡情似酒一样,越放越浓”。
一
客家人好酒更好客,有亲戚朋友到来,多以家酿米酒相待,且多用锡制酒壶装之。家酿米酒也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 “酒娘”,这种“酒娘”醇香、爽口,度数不高,然后劲猛,易醉人。一壶酒三斤,多喝到一半时,宾主双方,酒意微微,脸上放光,五脏六腑似温水沐过,暖烘烘、热融融的,飘飘然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多是古代仁人志士解闷之“良药”,一杯美酒下肚,多少愁苦随之而去。若说饮者之乐,当推唐柳宗元的《饮酒》一诗“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宋秦观醉后更是发出“醉乡广大人间小”之感概,赢得一众饮者共鸣。
二
大凡说起酒,提到青岛,很多人会想到青岛啤酒。而提起河源,不用多说,多数会想到黄酒,也就是客家娘酒。在我市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精熟于酿制用糯米发酵而成的 “客家娘酒”,村头村尾少不了酒瓮、酒缸,晒在庭前院后。
客家民俗有云:无茶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茶无酒不成俗。河源客家娘酒有名,与客家人重视传统礼仪有关,请客做酒也是名目繁多。孩子出生三天做“三朝酒”、满月做“满月酒”、百日做“百日酒”、周岁做“过周酒”。婚娶,男方婚礼头一天要做“暖房酒”、当天要做“热房酒”、翌日要做“谢客酒”;女方要做 “暖轿酒”,又称“嫁女酒”,坊间有 “嫁女酒,随轿走”的说法。新房落成做“出水酒”、乔迁做“进伙酒”。学徒入门做“拜师酒”、出师做“出师酒”等。产妇生孩子后更要吃足一个月的“鸡酒”,以滋补身体。每逢这些时节,村人无不齐聚痛饮,就连妇孺老幼也会小酌几口。
三
旧时,客家娘酒技艺,多由民间授受,其酿造好坏,往往体现了客家妇女的心灵手巧与能干程度。乡间有云,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即便做了几十年的黄酒师傅也一点不敢大意,而客家妇女们则喜 “斗手艺”,如果谁家的酒做酸了,定会遭到村人笑话。
最近出版的《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了连平县原始的客家娘酒技法。清雍正八年《连平州记》载,冬至五鼓取溪泉水作酒,“曰暑不变味”,可以长久保存。酿制工序有八道,先是将糯米洗净浸透,后将糯米置饭甑内蒸熟,倒至磨篮上摊冷,将“酒饼”研碎散撒在熟饭上拌匀,盛入坛中,中央挖一“井眼”,加盖并保温3 至5 天,即见“井眼”中渗出酒酿液,过滤后,再加火炭煨热,置于阴凉处保存,历久弥香,经久不坏。不过,随着熟知酿酒工艺的老一辈人的故去,酿酒工艺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境况。
四
泉香而酒冽,水乃酒之血。造好酒,水必不可少。凭借好山好水好森林,河源已摘取“客家黄酒之都”称号,“中国客家黄酒生产基地” 在上周已奠基,这迈出了第一步。然酒虽好,名气尚显不够,台湾、四川等客家聚集地,难见我市客家黄酒品牌。要想在名酒林立的国内市场,分“一杯羹”,更是有待时日。
一条赤水河,让茅台、郎酒、泸州老窖名扬已久,然这名气也绝非一朝一夕可成,旦夕可就,这里面有自然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也绝非单一因为独一无二之赤水河。试问河源客家黄酒,以何而立足,以万绿湖一流水,以湖畔粮食味醇,还是以其酿造秘方,抑或三者并立?
法国波尔多河塑造了一个葡萄酒的神话,而熔铸了无数真实和虚幻故事的万绿湖,能否也造就一个客家黄酒的神话,究竟如何?唯拭目以待。不过,当万绿湖一湖好水给人们带来幸福满足的时候,惟愿湖边的每一个人也能回报它平静和安宁,让那美丽的湖水永不消退。
酒入愁肠,人已先醉,恍恍惚惚中,依稀记得清代河源进士江绍仪《赠内》诗云:“许多奇字从头问,可有家藏斗酒无”。
张 涛
上一篇:明年家博会,我们会办得更好
下一篇:淘汰“黄标车”需要多管齐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