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助力河源工业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
东源蝴蝶岭工业园园区一角。
【核心提示】
全市工业投资完成65.91 亿元,同比增长140.9%,增速由负转正提高了161.4 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1%,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3.73 亿元,增长17.8%,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二。这是我市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的情况。
上述显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一区六园”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的强力支撑,更得益于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该《决定》为我市园区扩能增效、工业增速提质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今年年底,全长11.6 公里的滨江大道全线贯通后,将把新市区、老城区、市高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市高新区也将因这条景观大道吸收中心城区的各种生活、生产要素,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班时人群蜂拥而至,下班后又变成一座空城,白天与黑夜的鲜明对比,曾是不少产业园区的真实写照。如何突破产业园区建设中城市化功能缺失的这一弊病?我市有着明晰的思路:全力做好产城互动,使工业与宜居生活相互协调发展。
在既定思路的指导下,我市拿出了有力的举措破解城区与园区“两张皮”的现象。比如,正加紧建设中的迎客大桥,建成后紫金县临江工业园距市区车程仅需10 分钟,而且该园区位于正加快推进的江东新区核心区内,“城在园里、园在城中” 的格局指日可待。此外,全市 “一区六园”均不约而同地加快完善了园区教育、医疗、商业、娱乐等配套服务。
扩园提升承载能力
在加快产城融合步伐的同时,园区扩能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去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今后7 年,要新开发园区约50 平方公里,新增工业产值3500 亿元;到2018 年,全市产业园区开发规模将达100 平方公里。到2020 年河源产业园区工业产值将达4000 亿元,实现7 年翻两番,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
而为了帮助粤东西北地市破解园区扩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决定》明确提出,省财政每年将安排13 亿元贷款贴息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从2013 到2017 年,省财政的资金支持将达430亿元。
我市积极抢抓这一重大机遇,从去年起,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园区扩容的热潮,今年1—6 月,“一区六园”基础设施投入已达9.17亿元,扩园2.5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增加1.76平方公里。
点上发展面上保护
今年6 月底,深圳宝安(龙川)转移工业园内呈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龙川纽恩泰新能源空气能项目工地上,多栋在建厂房正紧张施工,这是去年5 月同龙川“ 联姻”的一家知名企业。空气能是该园的支柱产业,龙川的目标是把该园打造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空气能产业基地。目前,已有30 多家空气能企业抱团入驻。
河源是后发地区,又是广东省生态保护区,身兼保护与发展双重责任,注定不能走珠三角的工业发展之路。深圳宝安(龙川)转移工业园所探索的“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正是我市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缩影。如何破解既要保护又要发展的难题?我市根据《决定》中关于“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一系列文件精神,努力探索“点上发展、面上保护”的园区发展模式,把“一区六园”作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主战场。目前,“一区六园”在发展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电子电器、新型材料、电子科技等主导产业在各园区内“全面开花”。
本报记者 吴志坚 文/图
上一篇:市委书记何忠友率队到龙川和平两县调研
下一篇:简化增值税发票领用等手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