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深入研讨“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课题
核心提示:
“人不吃盐就没有劲,连枪栓都拉不动”,这是革命题材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看过这部电影的市民应该对潘东子巧妙将盐化成水,运上山送给游击队的情节不会陌生。而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市龙川苏区群众也通过类似的巧妙手段,把食盐等紧缺物资偷运到中央苏区,呈现出“十万挑夫上赣南”的动人景况。
日前,市委党史办、市社科联邀请赣州市党史办、安远县党史办等有关专家,到龙川开展“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为主题的实地调研与理论研讨活动,深入挖掘龙川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擦亮龙川中央苏区县品牌,做好 “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这个课题搜集好素材。
封锁下的“运盐敢死队”
1930 年开始,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大肆“围剿”中央苏区,还对苏区进行残酷的经济封锁,对食盐、洋油等实行政府专卖,并规定特别严厉法令,凡查获私运者,以 “通匪”罪论,处以极刑。
为冲破国民党的封锁,龙川苏区群众组成“运盐敢死队”,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多种方式偷偷把食盐运往苏区。龙川细坳镇小参村运盐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地群众有的把粪桶做成双层,有的打通竹杠的关节,有的把食盐水浸渍衣服,甚至还有的假扮乞丐、假装出殡,千方百计把食盐送到苏区。据龙川县党史办最近统计,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贝岭几乎每天有百十担食盐从细坳、和平等处避开国民党反动当局关卡严查运往赣南,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不下 3000吨。
据悉,当年,龙川很多青壮年将食盐挑到赣南去卖,换回当地的大豆、烟丝等土产,再运回家乡各城镇出卖,以谋取生活物资。这一现象在当时非常盛行。如今但凡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在青年时期都参与过挑担上赣南,或是亲眼目睹过北上的挑盐队伍。
开设店铺为掩护运盐
当年,龙川苏区群众挑盐上赣南的路并不好走,当地苏区党组织秘密建立了多条交通线,并以开设店铺为掩护,收购各种中央苏区急需的军用品和日用品,秘密运往中央苏区。
据龙川县党史办相关人士介绍,苏区党组织曾在龙川通往五华、兴宁的刀口阿顶、江西与广东两省相连的江广亭、龙川迴龙园田接管亭设立交通站和水站;在兴宁、龙川交界的渡田河、赤石渡等地开办合作商店,与粤赣边区人民群众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将赣南的大米、黄豆、茶叶等物品通过渡田河合作商店,交换从兴宁梅州地区运来的食盐、煤油、药品等紧缺物资;在县城和东江重镇贝岭等物资集散地建立据点,大量贩运食盐、日用品等常用物资。
盐道保障中央苏区发展
据龙川县党史办调查,当时挑夫在陆路所走的路线主要是:贝岭——细坳——安远—— 信丰,然后从信丰运往苏区。这其中贝岭街是江西中央苏区战略紧缺物资的重要转运点。据有关资料表明,当时每天从贝岭运往赣南的食盐逾百担,长达数年之久,为中央苏区军民解决食盐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天,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到小参村革命旧址、黄贝岭古驿站和盐道、迴龙镇五兴龙苏维埃旧址等地,详细了解龙川的革命历史和盐道,并召开座谈会,就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专家们认为,龙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盐道的历史悠久,而龙川苏区往中央苏区运送食盐的事实是真实存在的,送盐路线是清晰可考的,在中央苏区遭受经济封锁的时代,龙川盐道起到了经济生命线的保障作用。
为做好这一课题研究,我市计划举办“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理论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到龙川调研考察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勾勒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的路径,明确龙川在中央苏区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研究龙川在享受原中央苏区发展的相关优惠待遇政策上的不足,为争取全面享受政策待遇提供数据。根据研讨会成果,我市还计划推出《红色记忆——龙川盐道》纪实专题片,塑造龙川红色文化新形象。
专家说道
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阳振乐: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这一课题非常有意义,可以再进一步拓展课题,提升高度,与周边地区形成合力,加强研究与合作,共同做好中央苏区的发展工作。
赣州市党史办原主任、党史专家凌步机:赣南苏区吃的食盐多数是从广东运过来的,龙川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但是却在反围剿斗争中做了重大贡献,老区人民不会忘记龙川的支援,龙川享受原中央苏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也是理所当然的。
市委党史办主任刘路红:龙川盐道和五兴龙苏维埃旧址等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做好研究工作,挖掘龙川红色文化,通过举办中央苏区论坛等方式,促进龙川苏区发展。
本报记者 谢素婵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