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晚报社组织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
红色小参纪念广场
实地重温革命历史
活动当天,学习组一行近30 人先后到了李云山纪念碑、五兴龙小参农民协会旧址竹园围、为红军储藏食盐的龙井屋旧址仪象楼、李云山故居等革命遗址观摩学习,并来到了该村为铭记革命历史教育后人新建的红色小参纪念广场,追寻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为了深入了解小参村的历史文化,河源晚报社特别邀请了市旅游局调研员、小参村 “村民”李德标做向导。“小参村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村庄,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很大贡献。”李德标介绍,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小参村人坚持了25年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不足500 人的小参村,有120 多人报名参加解放战争。那时的小参村,每家每户都有人参军,更有父子、兄弟、叔侄齐上战场的革命英雄和斗争故事。
据悉,1924年以来,小参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人民起来闹革命的思想影响下,村民李云山于广州农讲所学习回乡后,在小参村组织五兴龙小参农民协会,开展“二五” 减租减息、抗苛捐杂税斗争活动。土地革命时期,组织由数十名村民组成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的地下送盐队。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员李硕华在小参村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激发民众抗日热情。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成立了小参游击队开展维护社会治安的联防活动,与周边地区地主武装进行革命斗争活动,边纵首长魏南金等多次到小参村指导开展武装斗争,并组建武装部队,将小参游击队整编为边纵东二支二团三营九连,当地人称为“红九连”,村民李良才担任连长。“红九连”还参加了解放定南、兴宁、老隆、河源、广州的战役。
文化碑林见证历史,传承文明
革命精神教育后人
走进小参村,坐落在村中心的巨大红旗雕塑首先映入眼帘,还有那树立于青松绿柏间的李云山纪念碑,刻着全国、省市官员学者题字的文化碑林……无不提醒着人们这是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村庄。
小参村虽小,但曾经也是藏龙卧虎之地。小参村如今仍有不少古建筑,几乎每一处古建筑的背后,都有一个让小参人骄傲的族人。因此,在小参村流传有“弹丸之地藏龙虎,五马归槽育将才”的说法。村里人相信,这块“五马归槽”地,是出将才的地方,所以才走出了李云山、李良才等革命志士。
记者来到村中的仪象楼,仪象楼是民国时期粤军第十支队游击司令李云山故居。据说在土地革命时期,这个屋的十多个热血青年曾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给红军运送食盐,为红军解决了当时最紧缺的物品。
为了铭记革命历史教育后人,该村还新建了红色小参纪念广场,以追寻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将他们的革命传统发扬光大。
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走过红色小参纪念广场,沿着青松绿柏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可以看到镌刻着革命烈士名字的碑林,这里有不少来自全国、省市官员学者的题字。人们一讲起闹革命的历史,都说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乡,在那革命战争的年代里,小参村人可谓英雄辈出,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受战火的洗礼,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2010年9月,小参村文化碑林被市文广新局列为受保护文化单位。根据记载,小参村建于宋淳佑年间(1246 年),明清时期为粤赣重要古驿道和商贩集散地,肇始于南宋,兴旺于明清,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民风淳朴,崇文重教,文化碑林记录了该村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见证历史,传承文明。
据介绍,此次教育活动,就是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做到“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创新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活动中,学习组一行认真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自觉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本报记者 谭兴孚 刘影丽 文/图
上一篇:救急可申请临时救助 救助标准每人820 元
下一篇:市区管道燃气进销价格联动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