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切忌三分钟热度
在本月初,异地务工人员互助联合会正式实施一元“爱心青菜”义卖超市项目,市民在这里只需一块钱就能买到农家菜,这一块钱也将作为善款用于帮助贫困家庭。据悉,该项目主要通过探索有偿服务,在有偿服务中获得公益基金,再将公益基金投入到公益服务中。(详见本报5月 14日A3版)
对于社会组织做公益项目来说,两个难题必须破解:如何保证盈利?如何避免 “三分钟热度”?在这个一元“爱心青菜” 义卖超市项目中,通过志愿者的亲自劳动,种出无公害的蔬菜,然后将蔬菜或义卖或送给贫困家庭为慈善项目筹款。这种新颖的运作方式,迥异于传统的直接捐赠,在前期志愿者充足的情况下,确实能够筹集到一定的善款,并用于资助需要帮助的人。然而,怎样将此活动更长远地开展下去则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人对志愿活动总是抱着三分钟的热度,而公益机构和志愿者之间也没有什么利益制约的关系,所以很多志愿者会中途退出、工作不力,最后导致项目无疾而终。因此,建立健全志愿者考核制度,使志愿者们遵守加入项目开展服务的承诺,施以一定的压力,方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的“三分钟热度”,这样才能使公益项目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刘 曦
上一篇:小区二次供水 应引起重视
下一篇:小区自治需要热心人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