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让文化遗址“活”起来

解放前,龙川苏区群众偷偷把食盐等紧缺物资偷运到中央苏区,呈现出“十万挑夫上赣南”的动人景况。日前,市委党史办、市社科联及赣州市党史办、安远县党史办等有关专家,到龙川开展“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为主题的实地调研与理论研讨活动。(详见本报6月10日A3版报道)

笔者为开展“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 的研究叫好,相信这一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我市“两地文化”(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革命策源地之一)的内涵。不过,要让这一段历史文化遗存“活”起来、“动”起来,“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的研究需要把河源盐道研究结合起来,以保存历史的完整性。

河源自古不产盐,龙川“十万挑夫上赣南”,那么挑夫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明末至民国数百年来,河源有一条盐商古道,涉及紫金、东源、和平、龙川四县,可谓大半个河源。有不少证据表明,这一盐商古道从海陆丰进入紫金县境内,经紫金黄塘、东源康禾仙坑,然后到东源蓝口,再经水路到和平林寨、龙川,最后到赣南地区。

历史研究不能断代,更不能隔绝。笔者建议,应该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借“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的研究之东风,丰富我市“ 盐商古桥”之研究。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遗址 文化


上一篇:儿童公园建设受关注
下一篇:别让微信红包变了味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