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址“活”起来
解放前,龙川苏区群众偷偷把食盐等紧缺物资偷运到中央苏区,呈现出“十万挑夫上赣南”的动人景况。日前,市委党史办、市社科联及赣州市党史办、安远县党史办等有关专家,到龙川开展“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为主题的实地调研与理论研讨活动。(详见本报6月10日A3版报道)
笔者为开展“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 的研究叫好,相信这一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我市“两地文化”(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革命策源地之一)的内涵。不过,要让这一段历史文化遗存“活”起来、“动”起来,“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的研究需要把河源盐道研究结合起来,以保存历史的完整性。
河源自古不产盐,龙川“十万挑夫上赣南”,那么挑夫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明末至民国数百年来,河源有一条盐商古道,涉及紫金、东源、和平、龙川四县,可谓大半个河源。有不少证据表明,这一盐商古道从海陆丰进入紫金县境内,经紫金黄塘、东源康禾仙坑,然后到东源蓝口,再经水路到和平林寨、龙川,最后到赣南地区。
历史研究不能断代,更不能隔绝。笔者建议,应该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借“龙川盐道与中央苏区”的研究之东风,丰富我市“ 盐商古桥”之研究。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