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染柿子红,人儿何时归
一年四季,四季景不同,大自然总是那么令人向往的。然秋之观者,宜至深秋。霜降前后,最为大观。此时节,该红的红了,该绿的还绿,漫山遍野皆是秋的热闹,尤其是那霜染柿子红时。农家曾有谚曰:“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有童谣更传唱至今,一盏小灯笼,两盏小灯笼。我家后院有棵树,上挂许多小灯笼。西风紧,寒意浓。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爷爷前来收柿子,笑脸照得红通通。想那光秃秃的树丫只剩火红的柿子随风摇曳,个个如盏盏小灯笼般,挂在枝头,斗寒傲霜,任风吹、任霜打,红得那么耀眼炫目,红得那样鲜活神韵,令人不由赞叹“红柿枝头秋意闹”。
一
大凡农家长大的孩子,每每深秋季节,总有一种思乡情绪在躁动,思念家乡老屋,想念那村头屋后柿子丰收的喜悦。想当年,一到霜降,夹柿子就成了盛产柿子乡村一桩盛大的农事。房前屋后,红彤彤柿子树下,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夹下的柿子,堆得像座座小山。那高高悬挂在房檐、树杈上的柿子,把不大的农家小院装扮得金黄无比。
在龙川四都镇,一些村民至今还有一共同的记忆——孩童时,在柿子丰收时节,凌晨3点就被大人叫醒,帮忙给柿子削皮,直到六七点钟把削好的柿子放到架子上准备日晒后,才去上学。其实,制作柿饼是客家人的传统——客家人为了过冬和迁徙的需要,习惯在农作物丰收之后将它们制作成可供长期储存的干粮,柿饼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今在河源产的果品中,柿饼远没有以前所占的比重大,名气也没有以前那么叫得响,然柿饼仍是龙川四都及其周边的一些村民最爱的果品。
二
苏东坡有诗云:“柿叶满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春篝。”柿子红了,何时林下相候?
报载,浙江松阳岭头村,由于其原始和贫穷,曾一度被列入“整村迁移”名单,如今却吸引了众多画家来此写生和无数游客来此观光,更有了一个“高大上”的别名——画家村。这一切就缘于该村生长着182 棵树龄在二三百年的野生柿子树,当地人称作“金枣柿”。山村淳朴、宁静、空气清新,尤其是那黄墙黑瓦老式土木结构老屋依山而建,与这 182 棵野生古柿子树交相辉映,成为当地画家、摄影家写生创作的理想场所。
岭头村,虽仍是以前的黄墙黑瓦,然因古柿树,骨子里却已经变了样。由此,一个不起眼的柿子成就了“拯救”了一个村的神话,更是“复活”了一个古村落。如今,柿正红,走进岭头村,放眼都是招摇的柿子,给这一村秋色增添着浓浓的暖意。
三
“画家村”的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笔者没有亲见。不过,前几日到紧邻四都的东水大田村采访,也算见识了“柿叶满庭红颗秋”的盛景。
一依山而建的老屋旁,一倚树守望的老伯,其身后那随手可摘的“小灯笼”,让人留连忘返。老伯说,在城里工作的儿子从小就爱吃柿子,城里媳妇也说这是纯绿色食品。现在啥粮食作物、果子都喷洒农药、催熟激素,唯独这柿子命贱,不食一滴药水,也能红彤彤地挂满枝头。每年柿子被秋风染红时,城里工作的儿子就会驾着小车带着媳妇、孙子回来,品尝柿子的鲜美。可是今年柿子红了多时,人儿还未回来?
四
想老伯一人留守家园,孤苦伶仃,在这秋风瑟瑟悲凉时节,在守望中,渴盼着亲情的相聚。观柿树那瘦骨嶙峋的枝桠,更如饱经风霜的老人,然就是这干枯之老枝,逢阳春三月则嫩绿浓荫,后开花结青涩圆果,再历风雨雷电之夏季,一如往年捧出最灿烂之秋景。可是这些,远游的人儿,你们知道吗?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个好句谁说的?一位帝王。我想,这陌上柿红,亦可缓缓归来。这样儿,可能更符合人间百姓心肠。红的终归红了,然深秋柿子红,柿柿如意,红了观柿人的心情,但愿也能圆了那老屋旁倚树望归老人的梦。深秋霜染柿已红,这团聚还有多远呢?
张 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