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晚报》迎来20岁生日
与会领导为本报优秀通讯员颁奖。 本报记者 朱冀 陈仕平 摄
本报讯 记者 谢素婵 新年伊始,《河源晚报》迎来了创刊20周年纪念日。昨日上午,《河源晚报》创刊20 周年座谈会在市迎宾馆举行,与《河源晚报》20 年来风雨同行的社会各界友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河源晚报》这个20 岁“小伙”的生日,回顾总结走过的历程,共同构划未来发展的蓝图。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善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河源日报社社长张玲,河源晚报社总编辑刘石妹和市直、各县区有关单位负责人,企业、读者代表等共同出席了座谈会。
20 年风雨兼程,20 年励精图治,20 年成绩斐然。座谈会上,刘石妹回顾了晚报20 年的发展史。他说,20 年来,《河源晚报》恪守“实用彰显价值”的办报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正确导向,牢记社会责任,深入群众服务民生,品牌影响力与公信力快速提升,已经成为市民喜闻乐看的报纸和河源舆论宣传阵地上的三大主流媒体之一。20 年来,《河源晚报》创新理念,版面不断扩充,管理不断革新,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已有200 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省、市级新闻奖,有120 余人次荣获省、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建立了河源晚报、河源新闻网、河源晚报教育版、河源晚报手机报、户外电子阅报栏、河源晚报官微、官博等发布平台,发展基石正在进一步夯实。
《河源晚报》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凝聚了一代代晚报人心血与智慧。张玲说,20 年来,河源晚报以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坚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坚持差异化定位、市场化竞争的错位发展办报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面对新时期的变革和挑战,晚报应加快新媒体建设,做强内容,把好导向,做好平台,抓好改革,生产出符合群众需要的新型新闻产品,继续走好未来的20年道路。
吴善平高度评价了《河源晚报》20 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他说,《河源晚报》经过 20 年的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河源晚报》面向千家万户,注重报道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新闻,并为河源20 多年的发展、成长、崛起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精神支撑,在挖掘、展示、传播河源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吴善平寄语晚报,要以创刊20 周年为新起点,在新形势下紧扣中心谋发展,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河源的崛起营造浓厚氛围;要彰显特色谋发展,进一步增强民生性、实效性、文化性和通俗性,做出自己的特色,使报纸更有可读性和感染力;要报网融合谋发展,在内容、技术、精神上与新媒体融合,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要建好队伍谋发展,不断完善制度抓好队伍建设,把河源晚报这个团队打造成一支能接受挑战、担起重任的新闻专业队伍。
各界代表
祝愿晚报越办越好
县区代表:
希望晚报继续为县区发展鼓与呼
龙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蓝智慧:20 年来,《河源晚报》在为龙川人民办实事、谋利益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对龙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希望今后《河源晚报》能一如既往地支持龙川的建设发展。
紫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鑫:如果说,《河源日报》是我的“娘家”,那么《河源晚报》就是我的“舅家”。晚报经过20 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自己市民化、都市化的办报特色,希望《河源晚报》今后能继续支持紫金的发展,为紫金的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媒体代表谢雨:
感恩晚报 感谢晚报
首先代表老晚报人对晚报道一声:感恩,感谢!在《河源晚报》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让我积累了不少从事新闻业的经验,为我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很大帮助。我感恩晚报,感谢晚报,也祝愿晚报越办越好。
企业代表吴良生:
今后加强合作共创辉煌
三友集团今年22 岁,《河源晚报》今年 20 岁,两者年纪相仿,有着如兄弟般的默契关系。20 年来双方互相扶持、互相成长,从企业宣传报道到打造企业文化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今后能继续加强合作,携手共创辉煌。
读者代表郑衍华:
多做贴近读者的报道
作为《河源晚报》的忠实读者,我与晚报已经有18 年的缘分了。18 年来,我与一批读者见证着她的成长,见证着她经历风风雨雨,也必将见证她的再出发。希望今后的晚报能多做一些文化、民生等方面的报道,更加贴近群众与读者。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