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垃圾"顽症" 河源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管理
核心提示:农村要美,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不过,随着我市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大量产生的城乡生活垃圾也成为一大“烦恼”。自2013 年起,“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连续3 年成为市政府承诺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可见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2015 年,市政府承诺,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及保洁员队伍建设。
整镇承包解“烦恼”
记者近日从市住建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按照“有一名分管领导,有一支环卫队伍,有一套环卫制度,有一个考核机制,有一笔环卫经费”的“五有”要求,要求各有关部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管理,形成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理模式。不过,要解决城乡生活垃圾问题,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探索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也不可少。
处理垃圾各显神通
为推动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今年 6 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意见》。市住建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我市部分县建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方式,部分镇、村小组也自行成立了环卫队伍。
以连平县为例,该县有13 个建制镇、159 个行政村、17 个居委会、2515 个自然村。全县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达到392.48 吨,日收运处理能力达到290 吨。自2012 年下半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工作以来,该县着力建立职责清晰、统一高效的县城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模式的配套衔接,鼓励镇、村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农村保洁和生活垃圾收运。目前,该县投入176 万元专项经费在每个村(居)各建设1 个大型垃圾转运点,投入 502万元统一采购14台生活垃圾压缩车交付各镇使用,13个乡镇完成垃圾中转站建设。
整镇承包解“烦恼”
记者了解到,我市部分镇还采取整镇承包方式,将整个镇的生活垃圾外包给清洁公司,由清洁公司负责清扫、收集、运输镇域垃圾,如龙川、和平县所有乡镇,东源县灯塔镇、仙塘镇,紫金镇蓝塘镇、上义镇、龙窝镇以及江东新区临江镇、古竹镇等。
整镇承包效果如何?记者近日在紫金县蓝塘镇河塘村看到,该村距圩镇8 公里,生活垃圾收集清理实现了全村覆盖,村设有专门的保洁人员,生活垃圾由村送至蓝塘镇垃圾中转站统一处理。河塘村村民曾其添说,河塘村村容村貌好,环境又好,住在这里就是一种享受。今年,该村与连平县内莞镇小洞村同获“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荣誉称号。
长效机制不可少
村容村貌整治好了,人心里自然也舒适多了。住在像河塘村、小洞村这样的村庄里,自然就是一种幸福。不过,我市有1251 个行政村,只有实现乡村的美丽、建设幸福乡村, “美丽河源、幸福河源”才不是一句口号。
为此,市住建局相关人士指出,当前要建立健全收运处理长效机制,各县区要督促各乡镇、村加强辖区内环卫保洁、垃圾运输和转运站运转的日常管理,主要道路、河边、池塘边、其他村庄公共区域建立日常保洁机制,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就拿在全省较早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东源县来说,从2011年至今,该县已建立配备压缩车辆的垃圾中转屋14 个,简易中转站131 个,村垃圾收集池2201个,购置配备环卫运输车942 辆,垃圾中转斗箱255 个,全县21 个乡镇均设立了环卫所,每个村居配备环卫工人2 至5 名,目前已全面完成了乡镇、村(居)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机构设置和环卫队伍建设等配套建设任务。
不过,该县目前“三边”(河边、田边、村边)治理工作仍然不够到位,部分乡镇对河边、公路两侧、田边、村边、收集点及周边的垃圾清理不及时。为此,该县计划通过每月的“卫生日”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解决这一“顽症”。
探索建立村规民约
活民井位于和平县阳明镇城西村解放路大井头,修建于明正德十六年即1521 年,至今仍有近百人在使用,井水也仍然干净清澈,这一切缘于井旁的村规民约,附近居民自觉遵守。如此可见村规民约的重要性。
同样尝到了“村规民约”甜头的还有连平县忠信镇的司前村。走进司前村,四面青山环绕良田,一条清溪绕村而过,一座白墙黑瓦的围寨掩映在婆娑树丛中,村中八条 “家训”(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格外引人注目。
在司前村,令记者印象深刻的便是村中那一汪清水,清澈见底,从各家各户门前缓缓流淌着,不见一个塑料袋、一丁点纸屑垃圾。记者看到,微风把一个塑料袋刮进了水里,村干部吴俊锋赶紧用树枝把塑料袋挑了上来。他说,不但他会这样做,一般的村民也会这样做,这就是受“家训”熏陶的结果。
据了解,接下来我市将加强镇村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和环卫作业队伍建设,推动市容管理、环境执法等工作向农村延伸,在此基础上,尝试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行为,教育引导农村革陋习、讲文明、树新风。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