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客家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2)
二、要围绕“客家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 这个主题,接地气,再深入,正视现实、切合实际、避免空谈,力求实效。
一是整合资源,构建阵地,建设“客家云”服务平台。
网络是当今传播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与途径,网络媒体是当下宣传思想战线的主阵地,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日益退化,网络在线阅读成为年轻人主要的阅读方式。因此,如何利用网络传播客家文化是当今最为现实最为重要的课题。
河源《古邑客家》电子杂志开始了有益尝试。现在上述几个客家地区要整合资源,组织各地的研究机构建设“客家云”服务平台,实现研究资源共享。
二是寻找差异,发现特色,探索实践文化发展路径。
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在广东河源举行,客家古县龙川又迎来了建县2222 年庆典……这一切将客家文化的弘扬、客家精神的传播带入了一个全新发展层面,不断创新就是留“原味”更要添“新韵”。和平林寨四角楼、龙川佗城越王井、紫金中坝孙中山祖居地、连平花灯……这些河源的客家文化遗存,近年来渐被学术界及外界熟知。由此也促进了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创新了客家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与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客家文艺表演,也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客家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广东河源紫金花朝戏是客家文化瑰宝,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文化整体看来深入人心,但只有让年轻一代客家人真正领略客家文化魅力,才是客家文化传承传播的根本动力。为使更多的客家年轻人喜欢上客家文化,不少客家文艺工作者正在为之努力。客家文化的传播创新一定要多跟年轻人交流,要创新,揣摩怎样的客家话歌舞能受到年轻人喜爱。在客家文艺表演形式、内容上要创新不断,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近年来,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文化节、演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这些活动带给人们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客家文化的理论研究,客家文化应适当增加研讨会等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播创新与发展,从而使演出、展览和理论研究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从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化理论研究三方面,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中国岭南,在珠江流域,岭南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灿烂多彩,成为华夏文化一朵奇葩。河源客家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长一方文化。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秦始皇33 年(公元前214 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 “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 “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袁凤忠
上一篇:声情并茂诗音画 市政协2015年新年诗会赏析
下一篇:梧峰景致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