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合之美
我一向以为,好地名必定与文化或文化人有关。义合苏家围即如此。
高车古朴,翠竹郁然,香樟泛绿。苏家围安静地伫立于东江岸畔,如诗如画,恬然而悠然。
五十年前,苏家围有一条著名的义合街。据说,当年义合街尚未被洪水淹没时,穿村而过的溪河两岸全是连绵不断的商家店铺。溪河宽不过三五米,却溶了绿似的,几乎和两岸疯长的青草融为一体。绿淌了开来,诗意流了出来。难以想象,就是眼前这条流动着诗意的溪流,会在一九六四年的一个夜晚,与一场洪水合谋,将它两侧的街店荡为平畴。
岁月如歌。数百年来,二三十个店铺一溜铺展开来的义合街,虽没有如乌镇、周庄、西塘街浙江名镇的繁华排场,但迤逦百米的街市,仍散发出乡村圩市应有的商业味、民俗味、市井味。之外,还氤氲着一种独有的温和气息——据苏家围人说,这里的人凡买卖间少有讨价还价,绝无口角之争,极为信义。这种商业中裹挟着文化意思的乡村味道,一直从苏家围步峰公祠弥漫至风景如画的东江边。
东江宽阔如斯,舟子飘荡,渔歌悠悠。秀丽的景色忍不住令寻幽的我遐想翩翩——古朴的老码头,冷峻依旧,那履痕累累的石阶层叠过多少来往客商的脚印?岸崖的鸳鸯榕,茂盛如斯,那遮天蔽日的绿冠掩映过多少相依相偎的男女?而那面立于临江高崖上随时都可能崩塌的明代残墙呢?虽然沉沉睡去了,却总给人一种纪念碑式的图腾感,令我几回驻足,总想从中寻找出关于义合街曾经繁华热闹的些许印记来。
可惜,岁月太过久远,以致没有一个典范式人物从往事的咀嚼中跌落下来。我捧接到的只有初夏的清风、东江的涛声。幸好,东山学堂的碑记告诉了我答案。史载,东山学堂教育出了1 名举人、9 名贡生。此外,苏家围人还为我们传唱着一个更为神奇的故事——清道光年间一次生员汇考中,全县24 人考取秀才,而东山学堂一家则独占了12 人,被誉为“苏半城”。从关于东山学堂的历史故事中,我蓦然读懂了苏家围—— 这里原来是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之久的文风蔚然之地呵!文化人家聚居的地方,自然是礼义之邦的了。
据族人介绍,苏家围的开基缘于苏东坡的七世孙的一则美梦。客家文化专家吴良生博士告诉我,在苏家围的祠堂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他们敬奉的祖宗、祖母是苏东坡和招云。我想,会不会苏家围这支苏氏后裔就是从苏轼、苏过一路演绎过来的呢?时光往前追溯920 年,1094 年苏东坡与爱妾招云,以及一路陪伴他南贬的小儿子苏过,来到惠州过了四年“典衣剩买河源米”的清贫的居家生活,招云病故埋葬于西湖旁,东坡洒下一湖伤心泪后,由苏过陪伴着继续南贬往儋州去,直至1101 年宋钦宗即位大赦天下,年过六旬的东坡才拖着病体与苏过一同北归……回到北方的儿女身边。是不是苏过见证了父亲南贬的整个过程,怀念在惠州度过的几年清贫但美好的岁月,把这段凄美的故事口传给了子孙们?三百多年后,东坡后人苏秀弘官任东莞巡检,又沿着祖先当年流贬的旧路一点点地赣往粤南迁着并接近惠州,一点点地重拾着祖辈们一路上留下的温情。
岁月如歌八百年,今天的苏家围繁衍着苏家后代已三十多代。在这里,东坡文化无处不见,风雅如斯。祠堂门联上镌刻的仍是赞颂苏家门第的“汉室忠臣第,宋朝学士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通联,堂梁上高高悬挂的仍是歌颂苏东坡的 “文魁”大匾,先贤的事迹流韵芬芳,浓浓的书香味让游客陶醉不已。
我一直以为,被书香浸染的村落必定是一处文化底蕴深厚之地,儒雅教化,文雅清静,暗香涌动。苏家围即如此。我曾经去过浙江西塘,那是一座活着的古镇,让所有去过的人都流连忘返。而苏家围呢?它也是一座活着的古村,而且是一座有灵性的古村。
自然,今天的苏家围,并不奢华,甚至也不浩大,原来的三层围墙已渐失原形。但,村廓老而不朽,屋舍旧而有韵。初夏,石榴怒放,草木葱茏。徜徉苏家围,有一个最美的印象,即目光所及之处,无处不清洁如洗,无处不凝翠挹秀。古村沉醉在斜阳中,岁月沉淀在一件件古老的物什上,让人从中轻易就能捕捉到时光的力量,并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东江岸畔,古码头仍可供人拾级而上,沿江蜿蜒的栈道把风景一路迤逦,残垣断壁下的古榕参天蔽日,两棵巨大的相思树拼着命向阳光中钻去,茂盛成片的黄竹下是铺天盖地的绿草,东山书院遗址就隐匿在这静静的绿草地中;苏家围内,一堵堵墙上或一棵棵树上爬满了藤曼,藤影倒映在一条条卵石铺就的古旧的巷道上,巷道里安驻着一个个典雅的大小庭院,每一个庭院的门楼都窄小而不张扬,略显张扬的倒是厅堂之间的一口口天井,清幽的天井敞开胸怀接纳着瓦檐落下的一滴滴雨水,雨水悄悄地从暗沟流向屋宇外边的池塘,半月形的池塘里则长满了新荷,田田的新荷叶面硕大、中央一概积蓄着一团水珠,水珠晶莹剔透泛映着诗意,当然诗意之外还有画境的是老屋内把空巷一分为二的那一架爬满绿蔓的篱笆,篱笆上盛开的小花绽放着幽香,幽香中夹杂着一股浓浓的酒香,酒香是从这家人的作坊传来的,作坊里酿熟了两大缸客家糯米酒,酒的主人甜言蜜语地告诉我们:客家甜酒可养颜,可长寿……
呵呵,这就是义合苏家围。即使是一坛米酒,也可以满是乡情,满是风情。这是一坛乡情煨出的酒!我喜欢苏家围。
文 瑞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