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海上明月
中秋节,也称“团圆节”。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少文人墨客止步观月、触景生情、挥毫泼墨,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每个人在月光下都会思绪万千,在这个诗意绵绵的节日来临之际,本报推出一期“中秋节专辑”,与您一起分享中秋团圆的美好与祝福……
编者
当整个村子寂静下来,一轮明月从山边升起,伴着习习凉风,还有野外虫子的鸣叫,在皎洁的月光下,奶奶总是静静地坐在老藤椅上,默不作声,时而抬头望望月亮穿行在薄云中,任凭顽童在旁边嬉戏。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中秋的夜晚,平时爱唠叨的奶奶都会变得十分安静,像受了委屈的孩子,却不知道原因。十岁那年的中秋节,奶奶依旧“不高兴”,我有意“捣乱”,凑上前去缠她讲故事,才看见她两眼噙着泪花。我急忙跑开,去告诉父亲,“奶奶哭了”。父亲摸着我的头告诉我:“没事,奶奶在想她的亲人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父亲在这个夜里给我讲述了奶奶的故事,父亲小时候也曾听奶奶讲过无数遍的故事。
奶奶生在一个富贵人家,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繁荣的城市,家里有商铺,门前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不远处有一棵大榕树,遮阴蔽日,她时常穿着丝绸制的衣服,和哥哥路过这里,到大海边拾贝壳。不幸的是后来家中变故,父母双亡,她兄妹俩便被寄养在叔叔家,那里还有她的奶奶,很疼她。更不幸的是,再后来,日本人入侵奶奶的家乡,城市遭到猛烈轰炸,大人领着她们在山上躲了两天后,趁着夜色随着人流加入了逃亡的队伍。那个夜晚,是奶奶最后一次看到明月从海上升起。逃亡的路上,缺衣少食,病痛缠身,为了让孩子能继续活下去,大人决定将两个孩子分别送给两家有能力给他们吃喝的人家。奶奶很听话,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哭,只是没能来得及和弟弟、家人说声再见,就继续踏上了逃亡的路。路上的艰辛无法想象,奶奶被“ 转送”了好几回,几经磨难,艰苦跋涉很长一段时间后,最终来到紫金一个当时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村(根据奶奶的年龄和历史事实推断,奶奶的家乡在广州一带,1938 年10 月广州沦陷后,随家人逃难,辗转来到紫金)。
也许是年少,也许是刚逃离战火,那时奶奶的心情很平静,她想忘记过去的苦难,她不再回忆几岁时发生了什么事、她的家乡在哪、她叫什么名字,她甚至很快忘记了自己的家乡话,融入那个年代和地方的荒凉与贫瘠。在多少个宁静的夜,奶奶偶尔望见明月从山边升起,没有读过书的她应该没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伤怀,而慢慢地“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多年以后,在月圆之夜,奶奶开始向儿女讲述自己的故事,已没有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只是讲到最后,她会指着那轮从山边升起的明月说,那晚的月亮也这么大、这么圆、这么亮。透过奶奶的泪光,我看到了一轮山里的海上明月。
那是奶奶无法诉说的乡愁。
海 源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