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茶业突围之路在何方?品牌知名度还要"炒一炒"
制茶的第一个程序--为茶叶杀青。戴媚 摄
月中下旬以来,我市各县区的春茶全面进入采摘期,除了茶园里采茶女的忙碌外,茶商们也开始有话要讲。“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规则,还要有品牌,才能让河源茶叶走出去。”4 月21 日晚,在一家茶行里,几位茶人谈到茶叶市场时说,“国内茶市的最明显特点是讲究门派,龙井不买普洱的账,武当不服少林的拳。省内也是这样,潮汕少见绿茶,河源难寻单枞。”
中国是世界最大茶叶生产国、消费国,也是第二大茶叶出口国,全球大部分绿茶由中国提供,河源出产的几乎全是绿茶,而且历史悠久,你说咱们武功差吗?我们还在启蒙品类和品牌的关系,江湖早就开打了,许多品牌茶叶也在鲸吞国内市场,还有各种茶饮料,如果只是武功差也就罢了,可是很多时候是败在思路和观念上。
想要抢夺市场,与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云南“普洱茶”等全国品牌相比,河源产茶的历史并不算短,可在品牌知名度上显然还得再“炒一炒”。
河源茶行业发展迅猛
绿茶占据本地大半壁江山
在市区各大街上,茶馆林立,记者在市区昌盛街上走上一圈,细数过后,仅仅 500 多米的路上就已经有八九家茶行,其中以售上莞仙湖茶、康禾茶等为主。河源地处粤北山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且白天与黑夜温差大,为茶叶种植夺得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据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河源市分会工作人员介绍,近十年来,河源茶叶在发展生态农业“五大优势”的促进下取得一定成绩,在茶园种植面积、种植产量到从业人员、企业数量均出现增加,且外来投资力度也有所增加,并涌现了东源仙湖和紫金附城两个茶叶产业带,上莞镇和康禾镇两个名茶产区也获得有关部门“茶叶专业镇”的评定。
据了解,在茶叶消费市场的带动下,茶叶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截止2014 年,全市茶叶企业网点1080 多家,专门种植茶叶的合作社有20 多家,全市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家。
在茶商李建斌提供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河源茶品种类繁多,主要以仙湖小叶群系、青心小叶种、福建水仙、台湾种(金萱、翠玉)、单枞、云南大叶种为主,其他少量福建铁观音、黄金桂、冻顶等茶品。右边表格为全市茶叶品种以及分布。
李建斌还介绍,河源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少量红茶、乌龙茶出产,但近十年来,我市主要还是以传统全炒型绿茶为主,商品茶类称“炒茶”,与梅州、揭阳、汕尾、惠州一带的“炒茶”合称为“粤东炒茶”,这些传统炒茶中就包含了仙湖茶、石坪茶、康禾茶、马增茶、金萱绿茶、桂林茶。此外,分布在紫金、和平、连平、龙川的还包括黄花绿茶、连溪茶、大叶青等大宗绿茶种类。“目前绿茶占据河源大半个市场,许多河源人也偏爱绿茶较多”。李建斌说道。
河源茶叶曾一度难销售
转型突围摆脱困境
陈炯昌从1989 年开始种植茶叶,到后来自己成立茶叶公司,从种植、生产到经营都亲力亲为,但是中间他也曾吃了不少亏。上世纪90 年代后,紫金县茶农以种植单枞茶为主,品种、口味单一。1990 年以来,陈炯昌种植单枞茶为他带来不少收益。但好景不长,到2000 年左右,由于市场的变化,原本200 元/公斤的单枞茶价格降至60 元/公斤仍然卖不出去,茶厂生产的茶叶只能堆积在仓库。紫金县茶叶生产、销售一下陷入困境。
经多方考察、论证,紫金县选择金萱和翠玉等台湾优质高山茶作为茶叶生产种植突围的“利器”,陈炯昌的公司也最早在紫金县推广种植台湾高山茶。2001 年起,该公司开始改造茶园,种植台湾高山茶,“种植台湾高山茶后,我们公司的茶叶不仅可以卖到更高的价钱,同时产销两旺。”
对于如今河源茶行业的发展,他认为,河源茶叶品种、制作工艺单一,而且在种植上没有较为规范的管理方法,这就可能造成跟2000 年之前自己所遭遇的情况一样。 “河源人喝茶、种茶历史悠久不可否认,就拿上莞茶来说,这种茶都是煲着来喝,这是最原始的办法,维持至今”,陈炯昌还谈到,河源茶口味比其他地方的茶都要浓厚,泡出来的茶带有粉末。尽管本地人喝着习惯,有部分也销往珠三角地区,但基本都是外出乡贤饮用,真正走到外面市场的很少,外地市民购买欲望不高。
东源县康禾镇是产茶大镇,当地一家茶叶公司顾问潘振业介绍,上世纪80 年代,康禾茶农们突然发现,外地上门来收购茶叶的人渐渐少了,就算来了也把价格压得很低。茶农们困惑了,莫非康禾茶不受欢迎了?时间一长,一些茶农发现市场叫卖的康禾茶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康禾茶,不少茶贩子把其他茶叶掺到了康禾茶中,影响了销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户对茶树失去了兴趣,没有精心打理,茶树的品种也慢慢退化。
康禾镇政府农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5 年初,镇政府请来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到当地调研,专家们认为,康禾白露茶醇厚爽口,康禾春茶香气清纯,康二次摘(茶名)香气持久。专家建议,要更换新品种,以解决细叶茶不能多次泡的弱点。 2005 年冬,尽管天气寒冷,却挡不住康禾人对种茶的一片热情。在镇政府的组织下,农户开山,挖路,开始种植专家建议推荐种植的“阿里山台茶”。
当年,潘振业正赶上这股“种茶潮”,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茶基地进行统一规划,种植方法以及制作工艺有所改进。几年前,当地还引进技术,改进生产环节,成立合作社。潘振业坦言,近几年绿茶生意确实有所萧条,珠三角地区不买河源茶的“单”确实让茶商们头疼,就是这样,当地茶商已经慢慢转型,将茶叶生产为目前市场上开始流行的红茶。
河源茶叶口味单一,价位却高?
人工成本与产量左右价格
河源茶叶历史悠久,行业发展迅猛,但是如果站在广东乃至全国的高度看河源茶业的发展,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在连日来的走访过程中,许多茶商与茶农向记者反映,河源绿茶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行业缺乏科学规划与有效监管、茶叶商标多、品牌不凸显、市场定位单一缺乏吸引大众的品质与价格、产品地方特色过浓,与市场价格格格不入。
那么,市场上的绿茶价格为何如此贵?河源市茶行业协会会长李建青告诉记者,除了种植成本外,影响市场价格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工,采茶工按照一斤30 元计算工钱,其次产量也会左右价格, “ 每年采茶在四五月,头春茶比较好,之后的茶叶做出来味道稍差些,产量少,价格也就高了”。另外,许多茶商表示,部分茶叶种植户种植技术、意识,以及加工工艺也对最终流到市场上商品茶叶的销售有所影响。
河源茶业路在何方?
出路:历史文化先行
一谈起河源,许多人第一反应是“万绿湖”,河源茶叶品种如此多,凭什么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打造品牌,走出市场?
陈炯昌也提到,河源茶叶急需要打造品牌,这就需要有龙头企业来担当,茶叶的发展已经成为河源许多地方种植户的经济来源,如果不巧妙转型,发展河源特色茶叶,渗透茶文化,主动走出去学习,那么绿茶的销路只能停留在河源。
去年,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河源市分会挂牌、河源市茶行业协会相继成立。茶行业协会会长李建青表示,协会接下来将针对行业进行制定标准,建立监测站,定义茶艺与平衡市场价格,指导整个行业更好发展。茶叶流通协会河源市分会有关负责人也谈道,茶企业和茶叶销售商也抱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河源传统茶叶整体的竞争力与知名度。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国家中级茶艺师史万莉则认为,河源人喝绿茶很讲究味浓,与其他地方绿茶讲究的鲜淡的口味不同,虽然保持原有口味重要,但传统茶叶含有的成分多,长期过多摄入会对身体造成一定影响,“从外形来讲,河源茶叶外形与客家传统的朴实民风相近,但颜色浓,建议结合客家文化营销转型,改变口味来进行突围”。
河源茶人深信河源种茶的历史是悠久的,这也并非毫无依据。《辞海》912 页上记载,康禾茶是河源的三大特产之一;清朝乾隆年间《河源县志·物产卷》也记载:“岭南山地产茶者多,而河邑独盛。上莞、康禾诸约,居人生计,多半赖此。”可见康禾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关于粤北产茶的记载……河源茶叶发展从历史中一路走来,许多人的努力铸就了茶行业辉煌的过去。而如今,河源茶叶面临新的发展瓶颈,如何突围?对河源茶叶人来说,依然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吴奕镇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