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河源年用水总量不能突破20亿方
核心提示:
昨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其宣传主题为“水与就业”。从昨日起至3 月28 日是我国第二十九届“中国水周”。我国纪念 2016 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水是我市发展的一张名片,我市水资源保护现状如何?记者昨日从市水务局了解到,根据省政府日前发布的《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省政府下达我市的用水总量指标为2016 年至2030 年,每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20 亿立方米。全省每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450.18 亿立方米。
用水不能突破“三条红线”
《办法》明确了省政府将对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具体分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大项共6 个指标,这也是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
记者注意到,《办法》确定2016 年至2030年我市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20亿立方米,全市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比2015年下降 3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 2015 年下降4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10。
据悉,从2013年起,我市就开始实施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 年,全市用水总量要控制在19.50 亿立方米以内,全市万元GDP 用水量控制在271 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32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4。
我市还推进节水改造和节水型器具推广使用,在我市城镇逐步普及生活节水器具,推动节水器具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收集汇编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发布的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器具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市民使用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器具。
推广节水灌溉农业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水资源利用却并不乐观。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相对工业和生活用水来看,当前我市用水量较大的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这主要是一些地方农业灌溉依然是“漫灌”。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对节水灌溉不了解。
目前,我市一些果场、蔬菜种植基地以及茶叶种植基地普遍采取了微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节水效果明显,亩均效益增加不少,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就业质量,有利于农业向高质、高效、高产方向发展。记者日前在东源县曾田镇丹仙湖一茶叶种植基地看到,疏密相间的茶树间,埋着一条条专门用来灌溉的黑色软管。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说,以前遇上缺水干旱天气,要通过水泵把水引至茶园里漫灌,费力费时也费钱。现在有了微喷灌,一开电源水就能从树根处的软管出口处均匀喷出,几十亩的茶园,一个人就搞定了。
“量”水发展建长效机制
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供水安全,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目前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市水务局相关人士指出,近几年来,我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社会经济需水量相应增加,而省分配我市的未来15年的用水控制指标已经确定,带来的节水压力相当大。根据市水务局提拱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省下达我市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均为 19.50 亿立方米,2013 年、2014 年我市年实际用水总量分别为19.14 亿立方米、 18.88亿立方米。
此外,我市还存在水资源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为此我市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队伍建设,督促各地培养锻炼一批水资源管理型技术人才,逐步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制建设。
节水习惯须养成
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也是当前实现我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市目前通过实施阶梯水价,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推动居民节约用水。根据发改部门的测算,市区超8 成居民用水每户每月不超过30 吨。
昨日,市水务局相关人士也表示,广大市民要树立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市民要加强用水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杜绝“跑冒滴漏”,杜绝出现“长流水”现象。同时,市民还要自觉养成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重复用水的良好习惯,尽量缩短用水时间。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