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获省验收组肯定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蒋安春 从 2012 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即首次“国宝大普查”,参与普查的文物收藏单位达13家。普查成效到底如何?5 月6 日,在我市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会议上,省验收组充分肯定了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认为我市普查完成质量很高,认定我市以94.66分的高分通过验收。
据了解,“国宝大调查”是对国有机构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参与普查的文物收藏单位共13 家,需普查的文物总数为51706 件。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市和各县区均成立了普查机构,各级财政共投入经费300 多万元,全面掌握了我市国有机构馆藏文物资源情况。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我市普查的文物目前已完成了文物名称、类别、保存状态等14 项信息的记录,建立了规范完整的数据档案,并上传到国家文物数据库,每一件可移动文物都有了量身定制的 “身份证”。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为期2 天的文物普查数据审核验收中,省验收组按照比例抽取 208 条数据进行审核,其中优秀达203 条,优良达4 条,合格1 条,无不合格条数,认定我市以94.66 分的高分通过验收。省文物专家邱立诚在验收工作会议上认为,河源馆藏文物数量较多,其中有黄氏河源龙正型标本等一批珍贵文物,体现了河源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恐龙文化,还认为我市普查人员工作认真细致,完成质量很高,数据验收成绩可喜。
“要让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 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普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盘点文物数量及保存情况,而且要依托管理平台提供相应社会服务。据透露,接下来我市将通过普查建立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将文物在网上展示,市民也可进行文物数据及图片的查询、检索等,这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文物的具体了解和认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上一篇:紫金工业增长快 去年总产值逾150 亿
下一篇:共同推进巨灾保险试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