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大医院or社区医院 “分级诊疗”何时能真正实现?

 
早上8 点钟不到,到市人民医院挂号看病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

日前,家住市区金沟湾的叶先生因小孩咳嗽感冒,就近到其辖区的社区医院就诊,经过数天的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为了让孩子早日康复,他赶紧带着孩子到市人民医院就诊,孩子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还是要继续做雾化治疗,本着就近就医原则,市人民医院医生嘱咐叶先生带孩子回社区医院继续做雾化治疗。可当叶先生带着孩子返回社区医院做雾化时,却遭到社区医院拒绝,原因是药物不是在社区医院开的,这个理由让叶先生难以接受。

“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这是当前医改的重点。叶先生表示,社区医院原本就是为了方便辖区群众看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离理想的就医环境仍然有差距。

一边是提倡“分级诊疗”,一边是市民对社区医院的质疑,针对这一现象,近日,记者走访市人民医院、源西社区医院、东埔社区医院等医院,对市民就医习惯、业内人士对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的看法、缓解大医院扎堆看病等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象

大医院人挤人 社区医院较冷清

早上8时许,记者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看到,大厅人头涌动,患者早早地在挂号窗口排起了长队,还有不少家长抱着患儿在输液,候诊大厅的座椅上坐满了等候看病的市民。在市妇幼保健院,前来看病的患者也是络绎不绝。

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盛学梅介绍,现在患者主要是季节性疾病比较多,如手足口病、咽喉疱疹,儿科每天接诊的病人就有300 多人次,一名医生一个上午就要看60 个号,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

盛学梅表示,前来看病的患者很多都是普通的发烧感冒,其实也可以在社区医院进行治疗。但是,一些市民对社区医院不信任,小病小痛也到大医院,导致大医院医生超负荷工作,而社区医院资源又得不到发挥。虽然国家推行“分级诊疗”,但是市民的就医观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大医院扎堆看病现象还是存在。

随后,记者来到市区东埔社区医院、源西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场景相比,这些社区医院稍微有些冷清,每个科室前来就诊的病人都不多,住院病床也显得空荡。

东埔社区医院医教科主任周观清表示,前来看病的市民多是过来拿些药就走的。每天算下来也有百来个人,不需要排队,基本都能随看随走。


社区医院候诊厅略显冷清。

调查

如何选择就医 市民看法不一

“出门就能看病,有什么不好?一点小毛病去大医院,挂号、排队、拿药耗时不少,一轮走下来也是累得够呛。”家住兴源路的刘先生带着父亲在东埔社区医院看病,他告诉记者,父亲 80多岁,是个老病号,以往都是到市人民医院看病,但每次耗时都比较长,挂号、安排床位非常紧张,次数多了父亲就不想再到市人民医院看病,反而选择了社区医院。

刘先生表示,在社区医院看病、住院,不用几分钟就可以找到医生,如果遇上了一些紧急情况,社区医院和诊所还可以先帮忙处理,非常方便。

刘先生认为,要发挥好社区医院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医院的帮扶建设力度,增加市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这样对于一些小病小痛,市民在家门口就可得到治疗,也可以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而且,对老人家、残疾人而言,社区医院更加方便快捷。

同样,在一旁输液的一名患者表示,前段时间他在务工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脚误伤,到市中医院住院治疗后,医生就嘱咐他回到社区医院进行输液康复。他家就在东埔社区医院旁,比起到中医院打针康复,社区医院还是方便多了,且价格也比较实惠。

而带着感冒的女儿在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李先生就不这样认为。他表示,社区医院虽然离家近,但是人才、医疗技术跟不上,他还是不太放心在社区医院就诊。为了女儿的健康,他愿意舍近求远。

分析

患者对社区医院 信任度不高

东埔社区医院医教科主任周观清表示,提倡“分级诊疗”对市民而言是一件大好事,随着近些年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社区医院在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一些常规的疾病,社区医院都可以治疗。

周观清表示,社区医院担负着辖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责,每年社区医院都会组织医务人员深入村居委会为市民免费体检,但效果不佳,市民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市民对社区医院不放心,认为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差。其次是对医生信任度不够,这是最致命的。因为社会环境的因素,如今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医生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市民大部分都会拒之门外。

源西社区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医院主要担负着基础治疗和基础公共卫生两方面的责任。一般社区居民的多发病、常见病,以社区医院目前的技术条件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而且对于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社区医院还可以进行必要的动态监测。像上文提到的叶先生的情况,是可以到社区医院接受治疗的。接下来,医院会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教育,发挥好社区医院的作用,为辖区居民做好健康服务。

他表示,要发挥好社区医院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社区医院人才的培养,现在他们每年都会对外进行招聘,但是高端人才一直引不进来,而外出培养,对社区医生的要求又非常严格,这就导致社区医院有先进设备却没有专业人才使用。这样的连锁反应,自然让看病的患者都往大医院挤了。

建议

实现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对患者扎堆到大医院看病的情况,采访中,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何锦照表示,目前来看,由于医疗投入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的医疗机构,从而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严重失衡,也让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感。“像发烧感冒这些常见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治疗了,但是患者还是到大医院来看。由于病人太多,有时会导致医患沟通不足、医疗质量下降,这也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

何锦照表示,要实现基层首诊,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在家门口看病,首先要强基层,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比如一些大医院可以对社区医院进行托管,使较好的医疗资源下沉,通过专家坐诊、完善远程会诊等举措,帮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水平。”何锦照说,这样实行“分级诊疗”,实现基层首诊,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近解决自己的就医需求,也能让大医院从繁重的常见病诊疗中解脱出来。总之,要想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关键还是在政府要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处理好医患关系。

本报记者 梁小鸿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时能


上一篇:市侨联向雅居乐小学 赠送一批国学机
下一篇:台胞青年大学生相聚河源 感受这里美丽自然风光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