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年
楼上的邻居这几天在微信上晒出全家福,春暖花开,一家人喜乐融融。原来他们举家去海南过年避寒了。掐指一算,原来,随着小年的过去,除夕、春节就快到了。大街小巷的红灯笼、拥挤的置办年货的人群,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快过年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对于“过年”不再感觉狂喜,因为现在基本上天天都“过年”,天天都有好东西吃、好衣服穿…… 没了“狂喜”,似乎感觉年味也淡了。你还记得多少过年的习俗呢?
一
元旦的时候,院线影院上了一部国产电影《小门神》。门神神荼和郁垒是两兄弟,因为近年人间不再关注神仙,神界经济萧条,门神、土地爷、八仙等小神们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于是,郁垒和神荼先后来到人间,遇到了小镇上的单亲母女小英和雨儿,之后发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这部片子勾起了我们心中对过年的印象。张贴门神、年画,是过年的准备之一。
“ 张贴门神”是中国的传统民间习俗,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在家里,贴年画一般都是年三十当天下午的活计,是小孩子帮助家人忙年的一件大事。到了那天,吃完中午饭,我就会和父亲一起贴门神。门神有好几种图样,有赵公明和燃灯道人,神荼与郁垒,钟馗,关羽张飞……“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句话就是我们对贴门神的愿望。贴完了大门,在内门就是贴“福”字、挂灯笼,红红的灯笼、倒着的福字,贴好后都让人对年的到来更为期待起来。
二
年在古代汉民族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说起放鞭炮,这怕是我们小时候最欢喜的节目。特别是在午夜零点钟声一过,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在各家门前响起,孩子们拿着点燃的香,围观并时不时点燃一点鞭炮扔进去,大家都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在浓浓的大烟中,一股乡土过年的气氛扑面而来。
作为我们女孩子,自然是不敢放这么大的鞭炮,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挥舞“仙女棒”。每次,在地上放着几个大烟花,男孩子去点引线,我们就在旁边围着看。随后,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天空上有了各种五颜六色的斑点—— 烟花被他们送上了天空。我们看着烟花,笑着,叫着,欢乐地奔跑着。
三
当然,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吃”。各种好吃的零食、大鱼大肉……琳琅满目,吃得我们这些嘴馋的小朋友们合不拢嘴。在中国的节日里,“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似乎在过年里更加显得入情入理。大年夜,丰盛的年菜美食摆了满满的一桌,桌上的大菜、冷菜、热炒、点心,抑或是各种各样的吃食,都各具美好的寓意。阖家团聚,围坐桌旁,人们共吃 “团圆饭”,此时此刻,无论是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心头的慰藉与充实感已经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在享受着那份欢乐与喜庆的气氛。除夕夜,即便是不会喝酒的人,也少不得会多喝几杯。
由于年夜饭准备工作繁重,现在很多家庭也选择在饭店吃年夜饭。但终究少了那么点味道,都是匆匆吃完饭,就各自散了。有的索性回家看春晚,有的就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放鞭炮,或者找个酒吧小酌一番。各自散开,就难免失了“团圆”之意。其实,年夜饭、团圆饭,吃的并不是菜,而是一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的感情。为了准备年夜饭,全家人一起动手时,其乐融融的氛围才是年味的开始。说白了,过年,就是凝聚在过年活动中洋溢着融融亲情的团聚,所有与家人一起的活动,那就是过年的“年味”,也是过年的“趣味”。
刘 曦
上一篇:别让欠薪成年终标配
下一篇:不向父母道歉 列入失信名单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