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让扶贫“大熔炉”淬火炼好钢

四面环山的蓝口乐村,小溪潺潺穿村而过,日夜北流,青山、绿水、炊烟,构成一幅色彩分明的客家民俗画卷,在初夏骄阳照耀下,那闪闪发亮的村居“屋顶电站”,则是这幅画卷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说起这个让全家生活提上一个档次的 “家伙”,今年75 岁的张靴生开心地说,汉能到家,全家脱贫的“春天”还会远吗?确实,光伏扶贫让他们一家增收细水长流,姑且不论收入多少,都能让这个一直处于维持最低生活状态的家庭缓上一口气。

很难想象,曾经“高大上”的汉能光伏薄膜发电如今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更担负起我市贫困户脱贫的“新希望”,让贫困户享受到光伏发电带来的长期 “阳光收益”。有网友评价说,扶贫工作变“漫灌”为“滴灌”,光伏扶贫是“最符合”精准扶贫要求的扶贫举措,其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丰富优势,通过开发资源,可连续25 年有稳定的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三者共赢”的最佳效应。

3月31日召开的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我市提出对有意愿通过光伏发电建立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拟在财政专项扶持到户资金项下给予支持2万元。笔者也热切希望,汉能光伏薄膜发电也能如带给乐村6户贫困户脱贫希望一样,点亮我市更多贫困户的致富希望。

按照全省现行扶贫标准,我市仍有 12.59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这个数字和全省的贫困人口比起来不大,但对于走向 “共同富裕”的全省来说,哪怕一户贫困人家,也是省市各级领导的心头大事。

“精准扶贫”已成时下政策词典里的高频词,笔者以为,当前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关键靠“精准”,根本在“脱贫”,需要拨开“迷雾”,找准“贫根”,要让扶贫项目与农户脱贫意愿达到“情投意合”。岂不闻,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以前养的亏到现在都翻不了身;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更没有劳力等。故精准扶贫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切合点,进而产生 “化学效应”,才能扶好贫,扶真贫。

向贫困村委派“第一书记”,是目前我市扶贫的重要工作方式。然基层群众期盼的“ 第一书记”是啥样?笔者想起了作家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的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身上集纳的创业一代“标准像”——“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 2 斤半重”,“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还是一个好扬家”。

“第一书记”怎样才算真正融入群众?老杨同志就是典范,不只是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与群众难分彼此,干起农活来也毫不手生,这样的干部自然能够与群众“无障碍交流”“零距离沟通”。

当然,时代变化,“第一书记”并非人人都要像老杨同志那样随手拿起农具就能干活,然而把提升自身能力、保持身上的“农味”作为一种扶贫干部的基本素养,却是必需的。试问在乡村,哪一个贫困户愿意与一个“官味”十足的人打交道。

最近,一首扶贫歌《我心何求》在网上流行,“多少次寻访你不怕风雨骤,多少次顶着烈日浑身汗湿透,多少次咬紧牙关见你才罢休,一腔真情乡间留,我心欲何求……”扶贫工作的艰辛,不言而喻。

扶贫,是干部成长的“大舞台”,更是历练才能的“大熔炉”。“第一书记”投身扶贫,不是到乡村去观光旅游的,也不是去走过场为仕途“镀金”的,而是去加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故要有进庙堂烧香一样的菩提心,要有回家看父母一样的孝敬心,用“工匠精神”将每一件扶贫事做细、做好,唯此才能下得来、蹲得住、处得好,才能经受住扶贫“大熔炉”的“高温”淬炼,进而成为一块真才实学的“好钢”!
 

■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扶贫 大熔炉 淬火 炼好钢


上一篇:让博物馆 免费开放常态化
下一篇:旧城改造中的民生考量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